【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清末水師學堂】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2 11:39
標題: 【清末水師學堂】

清末水師學堂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堅船利砲乘海而來,海防問題日益嚴重,而清廷水師積習已深,武備不修,孱弱不堪,更見危機。

 

英法聯軍攻陷京津,焚掠圓明園,促使清廷自強圖存,及至經歷同治十三年(1874)日軍犯臺及光緒十一年(1885)中法戰爭兩事件,遂使海防論達於高潮,海防重大建設次第施行,其中水師學堂的創設,關係建軍備戰至鉅,即在此時期付諸實現。

 

清季近代海軍的肇建,可溯自同治五年(1866)之詔從閩浙總督左宗棠議,於福州設立船政局為始。

 

當時鑒於人才為建設之本,故除設局造船外,更講求盡悉洋人製造、駕駛之法,因而擬設學堂甄選資性聰穎粗通文字幼童入局肄業;

 

續任船政大臣沈葆楨更提出「船政根本在於學堂」的主張。

 

船政學堂於同治六年招生,先後培育出不少人才,為日後海防建設奠下基礎,其規制且為各水師學堂興辦的藍圖。

 

清廷自同治十三年開始加強海防建設,光緒五年(1879)沈葆楨逝世後,海軍之規劃逐由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肩負重任,此後整個海軍之發展,乃以北洋為重。

 

而水師學堂之設立,在北洋方面以光緒六年的天津水師學堂、十三年的北京昆明湖水師學堂、十五年的山東威海水師學堂等較具代表性。

 

南洋方面,則以光緒十三年設立的廣東水陸師學堂、十六年設立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較具規模。

 

由此亦可知光緒十一年中法戰爭的刺激影響很大。

 

至於所開辦的學門,主要是管輪和駕駛兩科。

 

水師學堂規制,以總辦綜理一切事務;

 

以下最主要者即是華、洋教習,而後者之待遇以及受學生重視程度往往高於前者。

 

學生入學年齡,大抵在十三至二十歲間,較特別的是廣東水陸師學堂的「外學生」,以十六至三十歲為限。

 

一般肄業年限多為五年,含一年實習。

 

而據包遵彭〔清李海軍教育史〕載,江南水師學堂駕駛科堂課五年、船課二年,管輪科堂課六年、船課半年、廠課半年,規定應屬最為嚴格。

 

學額方面,以天津水師學堂最多,為二百四十名,昆明湖水師學堂最少,僅約四十名。

 

至於課程設計,概分內堂課(學科)和外掌課(術科)兩種,外國語文學習則為英文。

 

由於水師學堂以軍事技藝為主,學生外語能力普遍較弱,故授課時常需配置翻譯,形成學習上的障礙。

 

江南水師學堂以創設較晚,力革前弊,在招生時即特別考校英文,而分班依據亦不再根據經史程度,而以英文深淺為準。

 

在個別學堂的性質上,除廣東水陸師學堂係水、陸師合辦外,以昆明湖水師學堂最特別,其創設乃以培育旗人海軍人才為宗旨。

 

而各學堂歷史亦有久暫。

 

北洋三校,昆明湖、威海二水師學堂在甲午戰後停辦,天津水師學堂則於庚子事變結束。

 

南洋二校,則延續至民國,廣東水陸師學堂改為海軍學校,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結束;

 

江南水師學堂,據包遵彭載,於民國元年(1912)改為南京海軍軍官學校,民國四年後遷往吳淞,原址改為海軍雷電學校,後者於民國六年停辦,前者則於九年停辦,併入煙臺海軍學校。

 

清末水師學堂另一重要大事即為派遣留學生出洋深造。

 

由於英國係當時海軍第一大國,故留學以英國為優先選擇,其中尤以前往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RoyalNavalCollege,Greenwich)深造最為重要。

 

海軍留英學生,第一次是在光緒三年(1877)出發,共十二人;

 

第二次是在光緒七年,共有二人(次年又增派二人);

 

第三次是在光緒十二年,清廷以中法戰爭刺激,派遣規模最大,共三十四人,其中海軍留英學生有十九人。

 

前兩次概為船政學堂學生,第三次始有天津水師學堂畢業生加入。

 

第四次是在光緒十七年,但以中英失睦展延,直至光緒三十年英國方重允中國海軍學生留英。

 

不過,由於日本在對華、對俄海戰中的優異表現,以及中、日兩國路近費省的考量,光緒三十二年(1906)起,海軍留學生派赴日本者大幅增加,人數遂遠在留英之上。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