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本地化】
Inculturation(Church)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教會的使命是傳播福音於普世,因此不能不與文化接觸。
過去,福音與文化接觸中,陸續出現了四個不同的名詞:適應(Adaptation),攝取(Assimilation),本地化(Inculturation)與脈絡化(Contextualization)。
其中本地化較為流行。
適應並不表達福音與文化的內在結合,僅是利用文化作為工具,方便傳播福音。
攝取已見教會肯定文化的價值,吸收文化與福音結合。
本地化採用「道成人身」的模型,神性與人性結合。
福音攝取文化,同時降入文化,產生互動的關係。
一方面成為本地教會、本地禮儀、本地神學等等,另一方面福音提高文化的品質,予以淨化。
至於脈絡化更加強調福音與社會各個層面之間的互動關係。
過去論文化視它為客體。
文化在那裡?
在風俗習慣、文物典章、傳統經典、社會脈絡裡。
本地化是將福音與文化結合。
但晚近更視文化在人的生活裡,於是轉向文化人。
本地化已自向文化宣講轉為與文化人交談,由單向轉為雙向;
要求彼此交談與分享、給與和接受、傾訴和聆聽。
本地化過去常視為神學家的工作。
他們一面認識福音,另一面努力「掌握」文化,於是好像在實驗室中製造本地神學、禮儀等。
對此經常提出的例子是中古神學家聖多瑪斯阿奎納,他是當代的士林神學鉅子,將天主啟示的道理與亞里斯多德哲學結合為一。
不過今天本地化已經清楚地以教會作為主體。
教會是受福音薰陶的團體,福音落實於教會生活中。
所謂本地化,即是教會深入文化。
福音與文化結合於教會生活中,另一方面社會脈胳中的人群也為福音所同化。
本地化工作中,過去似乎認為福音是最易掌握的,教會予人擁有現成的福音真理之印象。
福音好似〔聖經〕中隨手可取的真理。
不過這種靜態的福音觀已受到變化多端的文化與社會脈胳的挑戰。
今天教會承認〔聖經〕中的福音真理,必須在時代的訊號,亦即在社會與文化背景中,註釋出來。
因而教會能夠面對文化,表達自己攝取或抗拒、認同或糾正、接受或抗議的立場。
所以本地化具體也能反文化,因為文化出於人的創造,並非都是十全十美的。
最近本地化的理念又有新的演變。
由於教會生活中的福音,從來不是單純的,它自始便是與不同的文化,如猶太文化、希羅文化等等結合在一起,構成不同時代與地區的教會文化。
〔新約聖經〕中的教會文化則是後代教會文化的基礎與標準。
於是所謂的本地化,實在而論,更是教會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互動,它的新名詞便是Interculturation,或可譯為「互相同化」。
無論如何,教會肯定耶穌基督的福音該是「昨天、今天、直到永遠,常是一樣」,它既內在又超越文化。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