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教育術】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2 09:20
標題: 【教育術】

教育術

 

Erziebungskunst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教育術是尚未具有嚴格的科學理論作為基礎而進行的教育活動,特別是指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所提出的教育方法,雖以人類具有理性作為先決假設,但因缺乏科學理論的省察,故仍難臻教育學之嚴格學術體系,僅能稱為「教育術」。

 

人類的教育活動源起甚早,在柏拉圖(Plato)的〔理想國〕(TheRepublic)一書中,即討論教材選擇應當以培養良善風俗為標準。

 

故凡是詆毀神祇或汙染民心的戲劇或著作,都應被禁止。

 

柏拉圖在其他著作裡,雖也提及關於教材選取的標準,但是對人之所以需要教育活動的根本問題卻未觸及。

 

直到康德試圖將人類教育活動以系統化方式去理解,將其論點表現在〔教育論〕(überPädagogik)講稿中。

 

認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存有者」,「人只能透過教育而成為人,唯有教育能成就人」,因為人本身是理性的存有者,只有在教育的歷程中才能彰顯人的理性,展現與一般動物相異之處。

 

依此,康德把人的發展階段分為需要照顧的嬰兒(Säugling),需要指導的兒童(Zügling),以及需要指導的學徒(Lehrling),與此相對的即是在不同成長階段所應使用的教法,如照顧(Wartung,對兒童的照顧及餵養)、訓練(Eucht)、指導(Untterweisung)以及教養(Bildung,有道德訓練之意味)等。

 

進一步,在兒童理性尚未成熟之前,應以較具強制或規約性的教法為主,以先培養合乎規定之行為習慣。

 

等到學生生理性發展漸趨成熟之時,再以強制及誘導交互運用的方式進行教育活動,使之逐漸展現出理性存有者應有的道德行為。

 

最後,當教育對象能運用理性進行獨立思考及判斷時,即可以啟發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有理性者應展現的行為。

 

故康德所提出的教育方法,即是以「人是理性存有者」為基礎而開展的,試圖由這項預設為道德教育的教學方法奠定理論基礎。

 

但若對其預設進行分析,可發現該項理論本身即具有矛盾,結果亦使其教育活動失去理論基礎。

 

對康德的整體理論而言,教育活動只算是「教育術」。

 

他欲從方法論方面建立理論與實際的關係,這項努力並未成功。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