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學會】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強學會是清末維新運動中第一個成立的民間學術與政治團體。
緣清末在列強的侵略與壓迫之下,使得中國面臨到數千年來所未有之大變局,許多知識分子受到了清廷屢戰屢敗的刺激,遂重新思考中國未來的出路及如何克服此一變局的辦法;
尤其是光緒二十年(1894)的甲午戰爭,中國竟慘敗於蕞爾小國日本之手,足見當時清廷所推行的自強運動並未收到真正的效果。
當時有識之士發現,中國富強之道並非僅靠船堅砲利可達,唯有從社會、文化、制度等層面重新改革,中國才能迎頭趕上世界列強。
於是主張「向西方尋求真理」的維新運動,開始興起。
維新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與譚嗣同等人;
他們認為中國貧弱的原因在於教育缺乏與學術文化落後。
所以他們將辦學堂以培養人才,立報館以宣傳變法,建學會以組織力量,譯西書以介紹西學,當作維新運動之重點;
其中,強學會正是維新運動中所成立的第一個民間學術與政治團體。
維新運動的主要人物相信,以當時中國所處情境,唯有成立學會來匯集人才,才是中國救亡圖存唯一之道。
如康有為在〔強學會序〕中所言:「普魯士有愛國之會,遂報法仇;
日本有尊攘之徒,用成維新。
蓋學業以講求而成,人才以磨礪而出,合眾人之才力,則圖書易尼;
合眾人之心思,則聞見易通。」
而梁啟超更在〔論學會〕一文中說:「故今日欲振中國,在廣人才,欲廣人才,在興學會。」
在康、梁等人的倡導下,光緒二十一年八月於北京出現了由康有為、梁啟超、文廷式、陳熾、袁世凱、楊銳、江標等人組成的強學會。
由於強學會的成立是為了傳播變法思想,是一個寓政治於學會的組織,所以該會規定,會員每十日集會一次,在集會時舉行演講,以申述變法的重要性。
在當時維新思想的風潮下,不少政府大員也對強學會表示了支持的態度,如翁同龢、孫家鼐、張之洞、劉坤一、王文韶等人,而一些外國公使與傳教士也以各種形式來支持維新運動。
在同年十一月,康有為、陳熾、沈曾植、袁世凱、張孝謙、文廷式、楊銳、徐世昌、丁立鈞、王鵬運等人又於上海倡立上海強學會,並選梁啟超擔任書記。
該會主旨明訂為「專為中國自強而立」。
他們認為,自強之本莫如人人皆通西學,而精通之道,莫過廣譯西書,俾國中人人能解,成才日眾,以備國家之用。
在上海強學會的章程中更規定:凡入會者,必須品行心術端正明白,至少捐資十兩以上。
會中大事則一切由創辦諸會員中選出的董事、提調、坐辦與會辦輪流管理。
在上海強學會成立的當時,東南一帶維新派人士汪康年、黃遵憲、張譽與岑春餹等人均響應入會,也推動了各省維新運動的發展。
不過大致說來,雖然強學會的會員均認為中國應該改革,但如何改革則莫衷一是;
有些人只是列名其中而未實際參與,有些政府官員甚或參與日後查禁強學會的行動。
強學會成立後的種種積極活動,引起保守勢力的不安與敵視,終於在翌年(1896)一月以「私立會黨,顯干例禁」的罪名予以嚴禁。
結果由北京強學會改名的強學書局與上海的強學會,分別遭到查禁的命運。
雖然強學會被查禁,但其革新社會風氣之功卻不可忽視,有識之士仍主張延續這股風潮;
御史胡孚宸因上奏,申述強學書局之存在實有益於社會。
於是在總署奏請下,朝廷乃將強學書局收為官辦,改稱官書局,仍設藏書樓,並從事譯印西書的工作。
此外,黃公度、汪康年、梁啟超、鄒凌翰與吳季清等人,利用上海強學會會款和黃遵憲捐助的一千元,開辦〔時務報〕,以延續強學會譯印西書、倡導西學、開風氣、啟民智的工作。
晚清學會運動是社會變遷下的產物,也是社會變遷的動力。
自北京強學會率先成立,要求中國變法自強後,直至宣統三年(1911),各種政治性、啟蒙性與主張改良社會風氣等方面的學會紛紛成立,這種學會運動的興盛,使國人能注意到集會結社組織與群眾的力量,更為日後政治與社會的改革奠立了基礎。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