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腦教學】
Minds-OnInstruc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動腦教學」是一種要求學生使用高層次學習的技能、建構意義、統整知識、為信念與價值辯證、考慮行動與其結果、能與人溝通並能應用知識和技能之「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學。
一九六○年代,強力推展教導學生「做」科學。
彼時大部分的中、小學科學課程均強調教授科學的事實性、知識性層面。
所發展的課程教材則著重學習過程技能與教導其他和「做」科學相關之要項。
教師們發覺應有一種教學風格於特別重視實驗室及實地教學,過程技能無法以講述或閱讀的方式習得,因而必須採用「動手操作」(Hands-on)之教學方式。
研究者已精心發展出一些強調多重目標的「動手做」教材,包括動腦思考的活動(Minds-onactivities),但有些教材只能使學生獲得食譜式的經驗(Cookbookexperience)與機械性的、片段的技能。
教師行為是一個教學上的問題;
許多教師本身未學過思考與推理的技能或概念學習的方法,及有效地將其授予學生。
他們通常對自己的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並未具有足夠的了解,因而無法幫助學生有效地建構意義和統整知識,也無法幫助學生懷疑知識是如何發展的。
許多課堂上的教學並未強調如何將所學習到的應用於真實的情境中。
另一個問題則是,從地方的、區域性的到全國性的各層級學校所用之評量程序和標準化測驗,都不評量高層次的思考,導致學生以為教師或教育系統並不重視學習高層次的思考技能。
一九七○及一九八○年代,一些評量方案與計畫指出在需要用到高層次思考與推理的測驗項目或問題上,學生無法作答。
亦有研究顯示在許多情況下,學生無法說明知識的深層意義及統整各觀念。
這些情況使得教育學者、專業學會和部分政府單位更加重視思考、推理、發展意義和應用已習得的知識等之能力。
於是提倡「動腦教學」。
作家們開始強調「心、手」並重的學習活動與經驗,就像過程技能需要「動手做」的教學活動,其中也同樣需要動腦思考。
透過「動腦思考教學」的活動學生將收獲更多。
師資培育學程也開始評鑑其教學,以便決定如何修正其教學以培育出「動腦教學」所需之教師。
近來一些訂定「標準」的社群常建議以「動腦教學」之教學活動為範例。
「動腦教學」在描述及溝通上已成為有效的名詞,但在改變教學實務及改正學習的成效上並不明顯。
許多學校無法提供足夠的時間來進行「動腦教學」,於是一些「動腦教學」所強調的重點只得被刪減或放棄。
對於那些班級數或學生數太多的學校執行上也有困難。
大班級中,限制了學生之間的交互作用,也限制了師生之間的交互作用,而且學生人數眾多,批閱作業造成了教師的負擔。
所擁有的設備與資源也會影響能夠提供的實驗、田野實地研究、模擬及其他的學習經驗。
有些學校也發現來自家長和學生的阻力。
家長和學生常認為他們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卻學到一些與考試無關的內容,因而反對「動腦思考教學」。
現今許多學校正開發各種課程和教學方法以促進某些類型的「動腦教學」。
這些課程包括使用更多的電腦技術、改變日程表(如彈性的上課時間)與利用社區資源(如科學技術中心、工商機構等)、使用更多的模擬和個案研究、修正評鑑的內容和程序。
目前也正致力於影響政府及一些負責考試事務的私人團體以強調動腦為目標之測驗或考試。
這些努力已經獲得各機構之回應,並出現明顯的改變。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