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荀子(西元前315~前236)名況,字卿,時人尊稱「荀卿」,趙國人,係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約生於趙武靈王十一年,卒於趙悼襄王九年。
他曾講學於齊國的稷下,三度為祭酒。
因受讒言,離齊至秦,會見秦昭王和秦相范雎,建議秦國重用儒者,實行仁義,打破「儒者不入秦」的慣例。
後往楚國,楚相春申君委以蘭陵令;
卸職後遂定居蘭陵,著書立說,直至終老。
在人性問題上,荀子主張性惡,認為人性中生而就具有好利、疾惡、好聲色等不好的情欲,若順此發展,就會產生爭奪、殘賊、淫亂等惡性來,故必須經由教育、禮義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方能為善。
所以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關於教育目的,荀子認為在於「化性起偽」,進而培養士、君子、聖人。
他說:「學惡乎始?
惡乎終?
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故學者,固學為聖人也。」
在教育內容方面,荀子繼承儒家傳統,以〔書〕、〔詩〕、〔禮〕、〔樂〕、〔春秋〕為教材,並特別重視「禮」,認為「禮」是「法之大分,類之綱紀」。
教育在使人能在「禮」中思索,堅守「禮」的規範,並且從內心愛好「禮」,以臻於聖人之境。
關於教育方法,荀子曾提出以下幾個原則:1.強學力行:主張學習要注重聞、見、知、行,並認為行比知更為重要。
他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2.虛壹而靜:強調為學要「虛」、「壹」、「靜」。
所謂「虛」就是虛心,所謂「壹」即為專心,所謂「靜」即是靜心。
能夠「虛壹而靜」,才能做到「大清明」,達到認知上完全透徹、無所偏蔽之境。
3.學思兼顧:荀子繼承孔子思想,認為在學習上學與思二者都不可缺。
他說:「學不可以已。」
又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4.積漸全盡:認為學習要全面、徹底、精粹。
他說:「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
……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
學也者,固學一之也。
……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5.專一有恆:主張學習要專一,要有恆心,堅持不懈。
他說:「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
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又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荀子不但繼承了孔子以來儒家的思想傳統,又吸收了道、墨、法、名各家學說,為先秦時期集大成之思想家、教育家;
著有〔荀子〕一書,凡二十卷,三十二篇。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