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能力編班】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2 05:47
標題: 【能力編班】

能力編班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能力編班是中等以下學校用以編制班級的措施之一,通常都是依據智力測驗、或學業平均成績、或兩者的綜合指標,按得分名次之高低,將學生分配到固定的班級,進行特定目的的教學,如資賦優異班、益智班、特殊才能班等,即為正規學制中頗為常見的能力編班。

 

除了這些特殊教育班級之外,一般學生的教學,也常實施能力編班,主要的方式有「平均能力編班」、「階梯能力編班」、「混合能力編班」、「學科能力編班」等四種。

 

「平均能力編班」是常態編班的一種型態,其餘三種能力編班則是慣稱的「能力分班」。

 

「平均能力編班」係依智力或學業成績之高低,將學生平均分配於各班。

 

如有學生九十人欲分為三班,第一名編至第一班,第二名編至第二班,第三名及第四名編至第三班,第五名編至第二班,第六名及第七名編至第一班,第八名編至第二班,第九名及第十名編至第三班,餘依此類推,直至編完為止。

 

這種編班方式,可將班與班間的能力差距,減至最低,各班學生之整體能力相當平均,不會形成前段班與後段班之優劣等級和差別待遇。

 

但是由於每班之內各個學生的能力,相差懸殊,如果課程及教學進度統一不變,則可能發生個別差異難以適應的情況。

 

「階梯能力編班」為典型的能力分班型態。

 

一般是依學生的智力或成績,排出前後名次,然後將能力最高的一組,如第一名至第n名編為一班,能力次優的一組,如第n+1名至第2n名編為另一班,餘依此類推,直至能力最低的一組學生,編為最後的一班為止。

 

通常注重升學率的學校,規模較小者,如每一年級五班以下學校的全部班級,規模較大者,如每一年級十班左右的中型學校,或每一年級超過二、三十班之大型學校的前段班,可能會採用「階梯能力編班」。

 

這種編班方式,可將每班之內的學生能力,維持得相當整齊,故在教學上最易看到效果。

 

但也容易形成等級標籤,促使能力高的班級享用較多的資源,而產生優越感,能力低的班級宛若次人一等,自慚形穢。

 

「混合能力編班」又稱為「分段式編班」。

 

這種編班方式,是先依學生能力的高低,分為若干段,能力較佳或成績較優者,編為前段班,能力較差或成績較劣者,編為後段班,介於二者中間的學生,則為中段班。

 

屬於同一段的各個班級,通常不再依學生能力予以細分,而是以「平均能力編班」的方式,讓班與班間的程度大致相當。

 

國內中等以下學校之能力分班,大體是以「混合能力編班」為主。

 

這樣的編班方式,如能採用適當的教材,將有助於分別適應三段學生的需要,但亦如同「階梯能力編班」一般,容易產生前、後段班優劣等級意識的問題。

 

同時,如果能力區分的標準,未能涵蓋所有的學科,則因學生在各個學科上的能力表現不同,「混合能力編班」可能無法適應各段學生在各個學科上的差異,而這也是「階梯能力編班」的缺點之一。

 

「學科能力編班」係以學生各個學科的成續,作為分班的依據。

 

理想的作法是,每位學生按其各科成績的高低,分別到適合其能力的各科班級上課。

 

如某生的國文可能到優異班上課,數學可能到中等班上課,化學可能到學習遲緩班上課。

 

這種編班方式,可以適應學生各科不同的能力,但因各個學科均須進行能力分班,行政作業繁複,師資不易調配,學生每節轉換教室亦頗不便。

 

因此實際的作法,通常是部分學科如外語及數學等,實施「學科能力編班」,其餘學科則採常態編班或其他編班方式。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