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投入─過程─結果」模式】
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Model,CIPPModel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背景─投入─過程─結果」模式,指由美國評鑑學者史特佛賓(D.L.Stufflebeam)等人所提倡的教育評鑑模式。
他們認為教育評鑑是一種過程,旨在描述、取得及提供有用資料,做為判斷各種決定變通方案之用。
史特佛賓認為此模式的最大目的在於對學校行政人員、教育方案領導人,以及學校教師們提供訊息,以便修正教育方案。
換言之,評鑑是為了作決定,從事選擇,進而改變教育行動,促成教育改革。
「背景─投入─過程─結果」模式的要素,主要包括下述四種評鑑,以便做四種教育決定:1.背景評鑑:在提供確定目標的依據,是屬於最基本的評鑑,以促成計畫之決定。
2.輸入評鑑:在確定如何運用資源以達成目標,包括課程資源的選擇、設計與發展。
資源則涵蓋材料、設備、程序、方法、人員、環境等。
可以用來協助設計教學程序的組織決定。
3.過程評鑑:課程資源設計完成,付諸實施時即可開始,目的在於提供定期回饋予負責課程方案實施的工作者,以協助使用、追蹤、改進程序的決定。
4.結果評鑑:在了解教育系統所獲得的課程結果是什麼,以協助課程決策人員決定課程方案是否告一段落、修正或繼續運作。
此種評鑑是用來判斷教學效果並予以反應的決定。
此一評鑑模式的運作程序首先實施「背景評鑑」以確定教育系統是否需要改變,或是維持不變,或平衡穩定,或持續增進或更新動員的改變。
如平衡穩定則調整「背景評鑑」之策略;
如持續增進或更新動員的改變則實施「輸入評鑑」;
並進而作成教學策略有關組織決定,以進行「過程評鑑」和「結果評鑑」。
總之,此模式的重點不在引導一項個別研究的進行,而在提供資訊以為決策者之參考。
不在證明而在改良教育方案。
其優點在於能提供訊息,以便指導如何作決定,符合績效的需求,並增進對教育方案之理解。
但是由於此模式太過於重視「改良」,幾乎完全忽略了「總結性評鑑」的功能,此為其限制之一。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