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教學】
ReciprocalTeaching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教法:「相互教學」是一種促進學習的教學方法;
乃是透過班級師生的對話而提供學生探索課程內容的機會進行教學,其核心活動是討論。
在討論中,教師和學生輪流扮演課文內容討論的主持人,引導師生對話。
相互教學旨在讓學生產生有助益性和自我引導的學習經驗。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必須採取下列策略:1.預測:討論是從預測即將學習之課文內容開始。
師生可由文章標題、文內子標題、小組成員的先備知識和經驗,而預測內容。
2.發問:課文每一部分內容的討論都由學生推選一人來做主持人。
主持人提出有關課文內容的問題,其餘學生針對這些問題加以反應並提出額外的問題。
3.總結:主持人總結課文內容,並邀請其他學生評論或研摩。
4.澄清:學生針對不了解的概念或字詞再加以討論,直至理解為止。
這種討論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盡量讓學生參與學習。
教師以回應和精練學生的反應來促進學生學習。
當討論持續在進行的時候,教師須逐漸把閱讀課文和發展對話的責任轉移到學生身上,直到教師變成顧問或指導者為止;
教師的工作由提供反應轉移到精練學生的反應;
而討論也逐漸成為學生內化課文內容的表現。
相互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充分地促使學生涉入學習的歷程裡,並且能知覺自己的思考歷程。
教師必須不斷地注意正在進行的對話,並注意學生自課文內容所建構的意義,以便能繼續不斷地調整教學內容,以符合學生現階段的理解水準。
一旦學生逐漸接受由教師移轉給學生的責任後,教師就會減少解釋、提供明確線索與提示的分量。
由於相互教學是以討論課文內容為主要活動:因此很適合閱讀教學,引導學生成為有效的閱讀者。
教育史:「相互教學」亦稱導生制(MonitorialSystem)教學,即由年紀大而學養較佳的學生,教導年幼而知識不足的一種教學制度。
早在十六世紀,葡萄牙旅行家在印度即見識到此一教學制度;
捷克大教育家康門紐斯(J.A.Comenius)在其名著〔大教授學〕中,亦曾提到過;
英國導生制教育家貝爾(AndrewBell,1753~1832)及蘭卡斯特(Joseph-Lancaster,1778~1838),即採用相互教學以推廣英國平民兒童的教育活動。
在英國,有兩個宗教團體積極地採用相互教學來推廣〔聖經〕知識及教義問答教材;
一個是英國及國外學校學會(theBritishandForeignSchoolSociety),另一個是全國學會(theNationalSociety)。
蘭卡斯特於一八○三年出版〔改進〕(Improvements)一書,陳述他對相互教學的理論與基本教學原則。
蘭卡斯特亦曾將相互教學原理介紹至美國。
俄羅斯亞歷山大(AlxanderI,1801~1825在位)曾經派遣哈米爾(JosephHamel)至英國考察相互教學的實施,並作成報告,以提供俄國教育改革的參考。
除此以外,相互教學在法國、挪威、瑞典、丹麥、德國等地,都有學者為之推廣。
由於相互教學師資取得容易,花費不多,因而為各國所採用,作為推廣平民兒童教育的一種策略。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