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
清咸豐年間,由於英法聯軍之役,使清廷懾於西方的船堅砲利,深感軍事、外交、人才、科技等方面皆不如人,因此展開了模仿西學以求富強的運動,是為洋務運動。
倡導者主要有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文祥,以及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
洋務運動自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結束,至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歷時三十多年;
在教育方面的建樹,主要有下列諸點:1.創建新學堂:大致可分三類。
(1)方言學堂:主要有同治元年(1862)的京師同文館、同治二年的上海廣方言館、同治三年的廣州同文館、光緒十九年(1893)的湖北自強學堂;
此類學校以學習外國語文為主,培養翻譯人員。
(2)軍事學堂:主要有同治五年的福州船政學堂、光緒七年(1881)的天津水師學堂、光緒十二年的天津武備學堂、光緒十三年的廣東水師學堂、光緒十六年在南京設立的江南水師學堂、光緒十九年的天津軍醫學堂、光緒二十一年的湖北武備學堂;
這些學堂主要培養能使用洋槍、洋砲的軍官和士兵。
(3)技術學堂:主要有同治四年(1865)上海江南製造局附設的輪船製造及駕駛科、光緒六年(1880)的天津電報學堂、光緒八年的上海電報學堂、光緒十八年湖北礦務局附設的採礦工程學堂;
這些學堂主要培養會操作、修理西洋機器的人員和通訊人員。
2.開辦留學教育:最初倡議者為容閎,同治十年(1871)曾國藩、李鴻章接受所議聯名奏請,後獲批准,由陳蘭彬、容閎任正、副監督,選派聰穎幼童一百二十名,分四批赴美,每批三十名,學習期限十五年。
第一批於同治十一年成行,為中國近代公費留學之始。
第二、三、四批分別於同治十二年、十三年、光緒元年(1875)如期成行。
除了派遣學生赴美留學外,光緒元年閩浙總督沈葆楨奏派福建船政學堂學生五人,赴法學習船政;
光緒二年李鴻章奏派武備學堂武弁七人,前往德國學習兵技;
光緒三年李鴻章、沈葆楨聯合奏派福建船廠製造學生十四名、製造藝徒四名,赴法學習製造,另派駕駛學生十二名,赴英學習駕駛。
3.翻譯西書:為了積極介紹西學,英美傳教士與國人重開合譯西書的風氣,成果甚為可觀。
官方譯書首推江南製造局,次為北京同文館;
此外,金陵製造局、北京海關總稅務司、天津水師學堂、武備學堂,亦兼事譯書,前後翻譯有關天、算、聲、光、化、電等西書數百多種。
由於守舊勢力的反對,帝國主義的歧視,以及倡導者對西方文化的認知不足,彼此又缺少整體合作,使洋務運動終遭失敗,並未達到原有的自強、求富理想,但它畢竟為近代中國開設了第一批外語、軍事、科技學校,派遣了首批歐、美留學生,翻譯了大量西書,進而挽救了中國舊教育的沈詧,奠定了中國近代化的基礎。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