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明之故】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幽明之故一辭,原出自〔易.繫辭上〕:「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幽是晦暗,明是明亮,幽和明遞轉,明由幽生,幽後有明。
由自然界晝夜循環之象,可以推知人世間幽明相繼之理。
宋儒張載則將「幽明」引申,用以替代「有形與無形」,〔張子全書.正蒙.太和篇〕:「氣聚則離明得施而有形,氣不聚則離明不得施而無形。
方其聚也,安得不謂之客;
方其散也,安得遽謂之無。
故聖人仰觀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無之故。」
按句中「離」為卦名,〔易經.說卦〕謂:「離為火,為日,為目。」
朱子釋為目,即眼睛能見之意。
在張載思想裡,氣充塞於寰宇之間,人與萬物皆為氣所構成,氣聚則有形,氣散則無形,氣之聚散如同冰之凝釋一樣,有形可見是明,無形可見是幽,故幽並不是「空無」,而是肉眼看不見,我們不能因為肉眼看不見,就說不存在,因此聖人只論幽明,不論有無。
張載在〔易說篇〕說得更明確:「大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諸子之陋也。」
又云:「天文地理,皆因明而知之,非明則皆幽也,此所以知幽明之故,萬物相見乎離,非離不相見也。
見者由明,而不見者非無物也,乃天之至處。」
他強調無形可見者,並非空無一物,稱之「無」並不恰當,若稱之「幽」,更能表達「不可見」之義。
而稱之「明」亦比稱為「有」貼切多了,因此張載喜以幽明取代有無。
此外,張載有時又以「幽明」來說明「隱顯」,〔正蒙.大易篇〕:「顯其聚也,隱其散也,顯且隱,幽明所以存乎象。」
氣之聚而有形,是明也是顯;
氣之散而無形,是幽也是隱,故幽明亦與隱顯同義。
這個觀點,是超乎經驗主義之上的一種看法,提高了知識的層次,也拓展了思想的領域。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