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南派經學】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2 00:46
標題: 【南派經學】

南派經學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南派經學係經學史演變下的產物。

 

所謂「經」起於孔子刪修整理而大別為〔春秋〕、〔禮〕、〔樂〕、〔易〕、〔詩〕、〔書〕六者,後世尊稱為六經。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經學遂在漢代昌隆鼎盛,名家輩出,至漢末鄭玄出而臻於頂峰。

 

惜後繼無力,加之時局動盪、黨錮之禍,使讀書人無心於學,唯美與老、莊玄學逐漸取代經學的絕對優勢;

 

這種現象在魏晉與南北朝尤為明顯。

 

東晉以後,中國不但在政治上分裂為南北朝,文化方面也有南北之別,故經學亦有南派、北派之分。

 

所謂南派經學,即指相對於北派,在江左發展的南朝經學而言。

 

南派經學的特色:(1)南派較重魏晉傳統,喜玄談,受王弼、杜預影響,說經多駢儷之詞,談義理多雜老、莊玄言;

 

北派則尚純樸,不雜玄言,重漢末傳統,宗鄭玄、服虔等。

 

〔北史〕評曰:「南人約簡,得其英華;

 

北學深蕪,窮其枝葉。」

 

此外,南北朝各代君王對經學的重視程度亦有不同。

 

北朝君主致力於漢化,幾乎所有君王都醉心儒術,務使經學與政治相結合,而南朝君主則除宋文帝、齊高帝、梁武帝外,對經術教化鮮少重視。

 

大致而言,南派經學以梁朝較盛。

 

(2)南派對於〔禮〕的研究特盛,或言通〔三禮〕、善〔三禮〕、受〔三禮〕,或言尤明〔三禮〕、尤長〔三禮〕、少好〔三禮〕等,皆以禮學自命。

 

因為南朝門閥士族對宗法血統、遠近親疏非常講究,且事關爵祿、財產繼承以及社會地位,必須藉嚴格的禮儀來維持,〔三禮〕之學因此大行其道。

 

(3)南派在治經方式上講疏或義疏體裁逐漸流行,這是介於義理和訓詁之間的經學著作形式,不似漢代傳注般重在字義訓詁、經文名物的考據,在疏通經文大意;

 

也不似玄學經學般縱情

 

釋義:,而是守一家之注或旁徵諸家之言,然後加以選擇融會,以闡明經文旨意。

 

這種體裁的興起,緣於佛教講經之風,講論經義而形諸文字便是講疏。

 

南朝經學在注上再加義疏,把漢代約簡訓詁加以縱橫疏證的方式,是隋、唐經籍義疏的先河。

 

南派經學可分為四類:(1)義疏之學者,如劉讞、賀瑒、皇侃等;

 

皇侃的〔論語義疏〕是至今南北朝義疏之學所保存最完整的一本,也是〔論語〕學發展史上畫時代的著作;

 

(2)因襲兩漢經學風氣者,有雷次宗、梁武帝等沿襲兩漢為群經訓注,其中雷次宗又與鄭玄並稱「雷鄭」;

 

(3)偏於玄理者,有荀諺、伏曼容、沈麟士等,其學與魏晉王弼十分類似,說經好雜玄理,尤以治〔易〕為然;

 

(4)羽翼杜氏〔春秋〕左氏學者,如沈文阿、王元規,引申杜預所作〔春秋左氏集解〕,可稱之為杜學之宗派。

 

總體而言,南朝經學深具開創性,不拘守一家一教之言,對各種學術、文化深具包容性,在儒、釋、道並行的南朝,也許它未能占據優勢,但滿足了當時社會士人承繼儒家累積下來的文化知識,以及精神上對天道性命關切的需要,尤其社會秩序與典章制度的建立,更有賴於經學的研究。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