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奏曲】
Prelud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前奏曲是指作為其他樂曲前導的樂曲,一般來說,前奏曲可能是歌劇某一幕的前導,也可能是一首賦格(Fugue)的前奏曲,或作為一個宗教儀式的引導,或是某組曲(Suite)的某一部分。
此外,前奏曲也可能是獨立的器樂(如鋼琴、管風琴與古鋼琴)的音樂作品。
前奏曲的源起來自於演奏者在宗教儀式前為調音所作的即席演出(improvisation)。
目前存留的最早的前奏曲為十五世紀時的作品,十六世紀的前奏曲也多半具有這種獨立的(unattached)即席性格。
到了十七世紀與十八世紀的前半期,作為賦格與組曲前導的前奏曲則成為主流。
這種附屬性的(attached)前奏曲直至巴哈(J.S.Bach,1685~1750)時發展到最高峰,但前奏曲中原有的即席性格則不復存。
從古典時期(Classicalperiod)以後,前奏曲較前少了許多,不過仍可在一些受巴哈影響的作品中見到附屬性的前奏曲,如孟德爾頌(B.F.Mendelssohn,1809~1849)、李斯特(F.Liszt,1811~1886)、布拉姆斯(J.Brahms,1833~1897)等人都作過此類的前奏曲。
事實上,浪漫時期(Romanticperiod)前奏曲的真正特點是由一些獨立的鋼琴前奏曲所形成的一組作品。
在這類前奏曲中最有名的作品為蕭邦(F.Chopin,1809~1849)與拉赫曼尼諾夫(S.Rachmaninoff,1873~1943)等人所作的前奏曲。
二十世紀時,前奏曲被許多作曲家視為一種非標題(nonprogrammatic)性質的鋼琴曲,如司克里賓(A.Scriabin,1871~1915)、許瑪諾夫斯基(K.Szymanowski,1882~1937)、蕭斯塔高維契(Shostakovich,1906~1975)、馬丁奴(B.Martinu,1890~1959)等人。
至於德布西(C.A.Debussy,1862~1918)所作的兩組前奏曲則帶有描寫性的標題,是當代前奏曲中少見的例子。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