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主義】
Irrationalism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非理性主義」一詞涵蓋的意義甚廣,但主要是針對「理性主義」(rationalism)而發。
理性主義的基本觀點是:客觀的世界是一理性而和諧的整體;
人的心靈能了解客觀世界、且有客觀的方法來揭露客觀世界的結構;
人能利用其對客觀世界的了解來改善生活;
人在本質上就是理性的動物,透過理性的運作,人可擺脫無知,實現潛能。
非理性主義者用各種方式來反對理性主義的基本觀點。
非理性主義興起的背景是宗教的式微、以理性主義為基礎的大規模改革運動失敗,工業革命對個人的壓抑。
常被認為是非理性主義的哲學家有:叔本華(A.Schopenhauer,1788~1860)、尼采(F.Nietzsche,1844~1900)、沙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等。
「非理性主義」包括:存有的非理性主義(ontologicalirrationalism);
倫理的非理性主義(ethicalirrationalism);
知識的非理性主義(epistemologicalirrationalism);
心理及社會的非理性主義(psychologicalandsocialirrationalism)。
存有的非理性主義質疑客觀世界的結構是有秩序且可為人之理性所能了解。
法國的數學家和神學家巴斯卡(B.Pascal,1623~1662)首開此說;
叔本華承其緒,並進一步主張真實世界的核心是反理性和反價值的,叔本華稱之為「意志」。
沙特也主張真實世界是朦朧且不可理解的。
知識的非理性主義質疑人的理性、乃至以理性為基礎的科學方法是否真能揭發真實世界。
康德(I.Kant,1724~1804)主張「人的理性無法理解物自體(things-in-themselves)」開啟了知識的非理性主義,費希特(J.G.Fichte,1762~1814)進一步主張人用來解釋其經驗的基本原則及規準,在本質上是個人的選擇,其本身不受理性的約制,而是個人意志的表現。
謝林(F.W.J.vonSchelling,1775~1854)則認為人了解真實世界的並非理性,而是具有神祕及半宗教性質的直覺(intuition)。
倫理的非理性主義認為在真實世界中本來就沒有道德秩序,所有傳統社會所建構的道德規範表現看來是理性的產物,但實際卻是人類心靈中的非理性部分(如怨憎及憂慮)的表現;
尼采並高倡在「上帝死亡」的前提下,人應發展新價值觀,俾便實現人所有的潛能。
心理及社會的非心理性主義的主要觀點有二:第一,主導人類行為的動力並不是理性,而是一些非理性的力量,但普通人常「無法察覺此事實」;
第二,以「人類為理性的動物」為出發點的自由主義及民主理論在基本上錯估了人性,因此不能成立。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