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
Represent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表象在哲學中指在知覺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感性形象,是一種感性認識的形式。
表象與事物直接作用於感官所引起的感覺不同,是在過去對同一事物或同類事物多次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的間接性和概括性。
表象比感覺、知覺更為進步,是由直接感知過渡到抽象思維的一個必要的中環。
但是,表象只是概括感性材料的簡單形式,還不能呈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表象還可以分為記憶表象和想像表象。
前者是已被感知的事物在腦中重現的形象;
後者是由記憶或現有知覺形象改造成的新形象。
由此可見,表象比感覺和知覺具有更大的普遍性,更接近理性認識。
近代西方哲學家廣泛應用此一術語:法國哲學家笛卡爾(RenéDescartes,1596~1650)認為表象乃由理性或理性之光所引發的對事物的知覺,而單純的表象卻不能提供真理;
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Locke,1632~1704)以為表象是由對外物的感覺所引起的,或由對主體自身的反省所引起的,但無論如何,凡在理智中的東西沒有不是先在表象之中的,表象是聯繫外物與主觀思維的媒介。
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把表象看作是由於「物自身」(thing-in-itself)的刺激而引起的,但又不能反映外物真實情況的主觀認識活動。
他所謂的表象有時與現象同義。
以往表象也被視為「實在」(reality)的客觀標準,即經驗與外界的調節物。
不過這個觀點已被瑞士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哲學家索緒爾(FerdinandDeSaussure,1857~1913)、分析哲學家維根史坦(LudwigWittgenstein,1889~1951),以及法國結構主義哲學家德希達(JacquesDerrida,1930~)所否定,他們從各方面論證表象絕不是經驗和「實在」的調節物,而認為表象體系可以規範和決定人類的經驗。
在消解了「內在」(inside)和「外在」(outside)的差異後,他們主張真理是特殊表象體系的產物。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