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文化】
CommunityCultur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社區文化包括社區物質文化(materialculture)、社區制度文化(institutionalculture)及社區心理文化(psychologicalculture)。
社區文化是形成學校文化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社會成員所擁有的生活方式,是一種複合的整體,是人類在社會中所習得的一切,如:各種知能、信仰、道德、法律、習慣等。
人類的外表行動和內在的思維方式均屬人類行為。
文化即習得行為的型態與行為的結果,是一個社區的行為規範與價值觀念所建立的完整體系。
社區成員所表現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態度等即代表整個社區的文化。
社區成員所表現的行為可能產生物質方面的結果,如:建築、各種服飾、工藝品、辦公用具、家庭生活用具、各種生產工具、交通工具、建築器材等,均為物質文化。
人類為了抵擋風雨與生活安全而發明各種建築;
為求美觀及避寒而設計各式各樣的服裝;
為了家庭生活需要而發明冰箱、洗衣機、電視、桌椅等用具;
為促進農工業發展而有各種生產工具;
為便於行動與運輸而發明飛機、輪船、火車、汽車等各種陸海空交通工具;
為便於聯絡而發明電話、電報、傳真機等。
這些物質方面的發明,改善了人類的物質生活,也奠定了社會進步的基礎。
物質文化的進步可以滿足個人的生活需要,同時,物質文化也是決定個人社會地位的一種因素,因為有良好的物質文化才能維持適當的社會關係及良好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有了物質文化,才能順利推動其他建設。
有電訊設施、道路、交通工具、居住環境,然後才能提供教育、政治等設施,以推展教育工作與政治計畫。
人類社會是有組織的,各種社會制度乃維繫團體生活及人類社會關係的法則,是人類在團體生活中為了滿足或適應某種需要所建立的有系統有組織的社會行為模式。
社會行為模式是一個社區或社會團體所公認的行為規範,也是大家所遵循的行為方式。
人類有營生的需要便有經濟制度;
有精神安慰的需求才有各種宗教制度;
有求知及傳播文化的需要就建立教育制度;
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需求才有政治制度;
為解決失業問題而有就業制度;
為增強武力、抵禦外侮而建立軍事制度;
為解決貧窮、鰥寡孤獨、殘障及老人等社會問題而建立社會福利制度。
由於這些制度的產生就逐漸形成各種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社會結構的重心。
人類為滿足各種需要,而形成經濟、宗教、政治、教育、社會福利、家庭、就業等各種制度文化。
這些制度文化的存在,滿足社區成員的生活需要。
制度文化的健全與否,影響整個社區的發展。
社區成員行為表現的結果,常產生各種不同的信仰、價值觀念、態度、思想等非物質文化。
此種非物質文化,通常稱為心理文化。
欲促使社會進步,必須培養個人正確的價值觀念與積極的態度。
如果大家願意革新、處事積極,則社會進步指日可待。
反之,則將阻礙社會發展。
健全的心理文化,可減少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進步的阻力。
若社會成員對民主政治有正確的認識,則民主政治制度容易實施;
家長對子女的升學與就業若有充分的了解,則惡性補習問題較易解決。
社區成員如有正確的價值觀念,社區的物質建設即可順利進行並獲得社區居民的維護。
可見心理文化的重要性。
總之,每一個社區均有其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及心理文化。
社會變遷的結果,這些文化常隨之變遷。
前述三種文化形成整個社區文化,並成為學校的外在環境。
從學校整體文化而言,社區文化是形成學校文化重要因素之一,可見社區文化與學校教育關係之密切。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