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知止不殆】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1 22:57
標題: 【知止不殆】

知止不殆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知止不殆的意思是說知道適可即止,則不致陷於危殆。

 

這句話見於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參見「知足不辱」)照此處解釋,是說在人必須有所做為的時候,也要在應該停止的時候就停止,可以免致「過分」而招致危殆。

 

反之,如果「一意孤行」下去,其弊病必然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就是只見到一面,忽略了另一面。

 

因為老子從「相反相成」的原則立論,反對只有一面的觀點和作為。

 

所以無為是有為之始,同樣的知止才是保身的訣竅。

 

若只知進而不知止,最後必然落到沒有退路的地步,反而前功盡棄。

 

另又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二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如止所以不殆。」

 

意思是說社會國家肇建之初,先制定官司職守與名分尊卑,一旦典章文物燦然大備之後,人們應該知所節制,崇儉返樸,如此社會國家才能長久安定,不致陷於危殆之中。

 

這裡「知止不殆」的「止」有焦竑與高亨的兩種解釋。

 

〔老子翼〕的作者焦竑認為「止」就是「鎮以無名之樸」的意思,因為「有名」是人們為了立官分治所做的方便設施,然而人類社會一旦「有名」,便從自然渾樸的狀態墮入文明矯作的狀態。

 

文明進步,智巧高明,使人日益遠離自然,喪失本真,陷於罪惡禍亂的淵藪。

 

此刻唯有「知止」,以無名之樸,也就是自然純樸之道,淨化人心,才能使國家社會奠於長治久安之基。

 

這裡「無名」就是指自然之道,所謂「無名天地之始」(第一章)、「道隱無名」(第四十一章)都在說「道」難以名言。

 

人們如果能善守自然之道,反璞歸真,則可避免文明進步帶來的惡果,如〔道德經〕第三十七章所說:「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鎮之以無名之樸」的「鎮」就是「止」的意思,為政的王侯如果能夠善守自然之道,以清靜無為治理天下,雖然人類社會在進化的過程之中,漸失自然,私欲滋生,為政者仍可以自然樸質之道節制之,不使物欲橫流,人心因而安靜平和,天下也就長保太平。

 

焦竑認為「知止」是指為政者以清靜無為之道,節制文明進步,使人類社會常處於和平安樂的素樸狀態。

 

〔老子正詁〕的作者高亨則認為根據河上公本〔老子〕,「止」作「之」,「夫亦將知止,如止所以不殆」應作「夫亦將知之,知之所以不殆」。

 

這裡「之」是指道,「知之」就是「知道」的意思。

 

據此高亨認為第三十二章的意思應作如下解:開始替道制名,道一旦有名,王侯就可以循名知道,如果能循名知道,也就不會有災害危難及身了。

 

高亨的解釋雖然也說得通,與三十二章與三十七章的旨趣也相合,但焦竑的解釋似乎較高亨更為恰當。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