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言】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知言」語出〔孟子‧公孫丑上〕,是孟子回答弟子公孫丑的話。
公孫丑問:「何謂知言?」
孟子說:「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
發於其政,害於其事。
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一個人發自內心的言語叫做「肺腑之言」,因為心與道相通,所以能藉言辭來判別人心的是非、曲直和善惡。
從正面說,如果說話的人心地光明坦蕩、無所遮蔽,那麼他的話就會平正通達。
反之,如果心地不夠光明磊落,那麼所說出來的話就會露出個人的毛病。
孟子提出反面的「詖、淫、邪、遁」四種言辭的毛病,從這些可以看出一個人內心的「蔽、陷、離、窮」等缺陷,能看出這些缺陷,就是孟子所謂的「知言」。
因而聽到人偏執一端的言辭,就知道他是內心蔽塞不明;
聽到人放蕩不羈的言辭,就知道他內心有沉溺而不能自拔;
聽到人邪僻的言辭,就知道他內心悖離道義;
聽到人逃避閃爍的言辭,就知道他是內心窮於道義。
這四種言辭出於個人,只是暴露個人內心的缺陷,表現個人的內在狀況。
若推而廣之,就治理天下的君相而言,如果出現這四種言辭,就會危害到政治。
孟子肯定地認為:即使堯、舜、孔子等聖人復活,也一定會贊成他的這些看法。
趙岐也非常推崇孟子,說他好古窮經之學深厚,才能提出這四種說話毛病,與人心偏失的關係。
如果不是歸於大道,明於六經,通貫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文、武、周公、孔子之學,是無法有此銳利的觀察與真知卓見的。
朱熹也說惟有盡心知性的人,才能對天下之言窮究其理,進而識其是非得失的原因。
因此能知言才能知人,誠如〔論語‧堯曰〕所說的:「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正可說明孟子所謂「知言」的重要,以及「知言」與「知人」的關係。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