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武當山古稱磣上山,又名太和山、大岳山、仙室山。
道教名山重鎮,七十二福地之一。
在湖北均縣境內。
北通秦嶺,南接巴山,方圓四百公里。
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臺等風景勝蹟。
主峰天柱峰,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
峰奇谷險,洞室幽邃。
道書謂真武大帝在此修煉四十二年,後功成飛升,故此敬奉玄天真武上帝,並謂「非真武不足以當之」,稱武當派,名武當山。
歷代的道教名流,如周之尹喜、東漢陰長生、晉謝允、唐呂純陽、五代宋初陳搏、宋寂然子、元張守清。
據傳明張三豐在此結廬修道時,觀察喜鵲與蛇嬉鬥的動作,發展為動靜結合的太極十三式。
明弘治年間(1488~1505),武當山紫霄宮第八代宗師張守性,將太極十三式與華陀五禽圖結合,發展成為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人二十二式,因純用內功,故稱內家拳,為武當道士世代相傳,名揚海內外。
據〔大岳太和山志〕載,唐貞觀年間(627~649)均州守姚簡建五龍祠,為山中最早的道觀。
宋元時曾多次增建開拓,元末多毀於兵火。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敕封「真武之靈,藏著隱方之位」。
九成宗大德八年(1304)封為「武當福地」。
明嘉靖皇帝封為「治世玄岳」。
明成祖加封「大岳太和山」,並於永樂十一年(1413)詔令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大興土木,役使三十多萬軍工民匠,耗時七年許,建成淨樂、迎思、遇真、玉虛、紫霄、五龍、南岩、太和等八宮,元和、復真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以及七十公里石道、三十九橋、十二亭。
計有三十三個大建築群,殿宇二萬多間。
其中金殿和真武等神像,全系銅鑄,外鎏赤金,最為著名。
現代所保存的多屬明初的建築體系,主要建築凡有金殿:太和、南岩、紫霄、五龍、遇真、玉虛六宮,復真、元和二觀以及磨針井、玄岳門等。
各類神像、法器、經籍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勝地。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