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兒童智慧的起源〕】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1 21:43
標題: 【〔兒童智慧的起源〕】

〔兒童智慧的起源〕

 

[TheOriginsofIntelligenceinChildre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兒童智慧的起源〕係瑞士發展認識論者皮亞傑(J.Piaget,1896~1980)於一九三六年出版的法文著作,由寇克(MargaretCook)譯成英文,於一九五二年首次由國際大學出版部(InternationalUniversitiesPress)刊行。

 

此書與其另一本著作〔兒童現實的建構〕(TheConstructionofRealityintheChild,一九三七年法文版,一九五四英文版)同為皮亞傑研究嬰幼兒發展的基本重要著作。

 

此書旨在探討兒童早期(從出生開始至二十四個月)敏捷行動的發展,涉及感覺動作智力(sensorimotorintelligence)的分析,為皮亞傑對兒童認知發展所畫分的四期中的第一期,通稱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period)。

 

為了說明兒童的認知發展,皮亞傑提出兩個基本的機制作用,即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

 

同化係將外界物體納入主體行動的基模,即是把新的物體融入先前的基模。

 

調適係有機體為了補救無法被既有基模同化的物體,而另外形成的一種新的替代基模。

 

同化與調適二者係有機體為了達成適應(adaptation)活動的兩種互補功能作用。

 

每一基模不但有同化每件物體的傾向,且各基模之間也易於相互同化。

 

藉著交互同化(reciprocalassimilation)作用促成基模的協調、統合,以達成把先前互不關聯的行動結合的目標。

 

皮亞傑以此發展的簡單機制作用,探討感覺動作期的六個不同發展階段,分別為:(1)運用現有的感覺動作基模(出生至一個月):即新生嬰兒的行為,完全是天賦的、具有固定性的、刻板性的反射行為,至此階段之末,幼兒會將反射行為予以修正;

 

(2)初級循環反應及首次獲得適應或習慣(一至四個月):習慣有主動和被動之分,主動方面包括循環反應(circularreaction)或複製獲得的結果;

 

被動方面為制約反射(conditionalreflex)的結果;

 

(3)次級循環反應並持續引發有趣景象的預定程序(四至八個月):次級循環反應係緊接初級循環反應而至,同為幼兒複製有趣的偶發事件,但後者複製與幼兒本身軀體有趣的事件,前者則在複製外界發生的有趣事件;

 

(4)協調次級反應並將之應用於新的情境(八至十二個月):此階段幼兒能結合兩種以上基模,並將之運用於新情境,以獲致目標。

 

其特徵為,基模之間彼此取得協調,並能分辨目標與手段二者;

 

因此為取得一件受障礙物阻隔之物體,須移走障礙物,始可取得,此行為便具有意向性;

 

(5)第三級循環反應,並借主動實驗,發現新手段(十二至十八個月):本階段兒童可能發展至主動追求「新奇」的方面,並且創造全新的行為順序,處理新的情境,是以皮亞傑稱該階段的行為具有創造性;

 

(6)經由心智的結合發明新的手段(十八至二十四個月):此階段為感覺動作期之末,是次一期(運思前期)的過渡階段,兒童不僅由於探索外界或物質,而發明新的手段,且能藉著內在化的結合,突然有所了解或領悟。

 

在此階段前的兒童所以能夠解決問題,主要是學會審慎運用有效方法,達成願望的目標,即如皮亞傑所稱,兒童如果沒有採取行動,是不會運用思考的,但本階段的兒童為了解決問題,於採取行動之前,即有表徵思考(representationalthought)的一種心理推理作用。

 

(相關的專有名詞,請參見「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Stage)、「循環反應」(CircularReaction)、「調適」(Accommodation)、「基模」(Schema)。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