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宗教與道德】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1 00:29
標題: 【宗教與道德】

宗教與道德

 

ReligionandMoralit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宗教與道德包括兩個名詞,如果就獨立名詞解釋,應該分別解釋其意義及內涵;

 

此處用聯結詞將兩個名詞合而為一,當做一個名詞處理,意在說明兩者之間的關係,著重二者可能含有的相同元素,因而可以關聯。

 

宗教與道德各有其基本意義,如宗教指信仰、實行、態度和動機,與生活方式有關;

 

而道德通常指一個道德系統,包括對人性的信念,相信人有向善之意,應該做和不應該做的規則,以及在對和錯之間的選擇。

 

中國自古以來,文化中有宗教意識,卻未建立一個有最高權威的宗教,為全民族所信仰,雖然道教以道家學說為名而建立,卻未成為全體信仰的宗教;

 

然而道德倫理卻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

 

表面上看,在中國文化中似乎找不到宗教與道德的關係,但若從中國文化演進的歷程看,先民早已把宗教意識融入於道德倫理之中,一系貫穿,雖然沒有形式上的宗教,卻有宗教實質,即是將信仰、實行、態度和動機等不曾寄託於一個神的形象上,卻全部委諸於「祖先精神」:信仰祖先精神,尊敬祖先,恪遵祖訓,並以此期望祖宗護佑,降福免禍,以便子孫綿延,永垂不絕;

 

所以形式上沒有宗教,實際上是把宗教與道德合而為一,成了明顯的道德倫理體系。

 

西方文化中宗教居於明顯的地位,宗教的派別不一,但以基督教獨占優勢,凡屬基督教國家,信仰一致,否則便有被視為「異教徒」的危險,直到中世紀結束之前,宗教權威超出政治權力之上,因而也囊括了道德,有無宗教(基督教)信仰,成為衡量有無道德的標準。

 

原因是西方的義務論(Deontology)就建基在宗教觀念上,把義務論視為基礎規則,道德規則不能達到理想的終點,因其只是道德系統,有賴於其他的系統決定成敗,所以必須以「服從」為尚。

 

神學家認為道德規則一方面在使人趨向善,善指健康、幸福、知識和美好;

 

一方面在使人避免惡,惡指疾病、不幸、無知和醜陋。

 

兩者說法不一,但卻都以「服從」為要義。

 

西方宗教與道德的關係見於基督教會是形成、宣傳和維持道德理念主要的關鍵與標準,所以道德教育不施於學校,而是在教堂接受。

 

因而從教義中,人必須信仰上帝並友愛「同胞」,人與人必須互助合作以維持群體和諧;

 

人必須有「愛」與同情並關心所有的人,更要尊敬所有的人。

 

這些信條也正是道德規則。

 

從宗教制裁和道德行為的關係看,與行為的目的和結果有關。

 

宗教信仰一則是期望永生,以一個未來的幸福世界為鵠的,所以服從神的意旨,依此而表現的,也是符合許多道德規則的行為。

 

若拋開宗教信仰,道德行為所服膺的不是神,而是「理性」,因為人是有理性的動物,而且理性是最高的智慧和功能,也可上通於「神」(不必限於任何宗教所信仰的神),如是道德行為結果,是否見於死後固不可知,卻在當世即可得到幸福,幸福即是因「良心」安貼而感到的快樂。

 

兩者都以實踐道德規則為準,而其內在的目的卻不出「自利」的範圍。

 

求自利而無害於人,甚至於人有益的行為,在人類社會中,基本上就是合乎道德的。

 

以通觀的看法探討宗教與道德的關係,從兩者的根源上看,道德並不導源於宗教,由全無宗教信仰者仍然有道德即可證明。

 

從兩者的目的與功能看,二者相同,最重要的在於基本目的,係使人與人各自表現適當的行為,在互助合作下,維持群居的和諧,故而必須以共同承認的規則為準,主要在於「公正」,群以為「正」才「公平」,正而平則無爭,不爭則和,才能回到出發點。

 

至於在這樣的狀況中,各能達到生活的目的,保持和樂的心情,無論是為求「心之所安」,還是得到最高的「精神寄託」,都是必然可能出現的結果。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