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角色實現型】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0 11:19
標題: 【角色實現型】

角色實現型

 

RoleAchiever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艾利克森(E.H.Erikson)為心理社會理論的創立者。

 

其理論特點有三:一是重視個體一生的發展。

 

他將人生發展分為八期,各期的心理社會特徵依序為:信任對不信任(嬰兒期,出生到周歲)、自主對羞愧與懷疑(兒童初期,一至三歲)、自動自發對退縮內疚(學前期,三至六歲)、勤勉對自卑(兒童期,六至十二歲)、自我認定與角色混淆(青春期,十二至二十歲)、親蜜對孤獨(成年期,二十至三十歲)、活力對頹廢(中年期,三十至六十五歲)、完美對絕望(晚年期,六十五歲以後)。

 

二是認為每個發展階段,都對個人生理成長有影響,亦即社會及心理因素影響個人成長。

 

三是文化水準、社會期望和機會,都對個體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兒童期的勤奮進取是青年期自我認定的基礎。

 

依據馬西亞(J.E.Marcia)的觀點,由於職業的選擇和定向對自我認定的形成極為重要,若兒童期的個體能夠勤奮進取努力不懈,則個體到了青年期對自我價值和習得的技能必有信心,則透過成功的職業選擇,必能發展積極的自我認定。

 

他們知道如何為自己做些重要決定,因為他們擁有認知能力、生理漸趨成熟,加上社會的期待,他們會建立成人生活及職業生涯計畫。

 

成功的自我認定有助於以後各期的發展。

 

馬西亞就青春期自我認定的發展區分為四個型態:角色實現型、角色模糊型(rolediffusion)、角色早定型(roleforeclosure)、角色延緩型(rolemoratorium)。

 

(參見「角色模糊型」、「角色早定型」、「角色延緩型」)。

 

角色實現型是指成功地達成自我認定、化解自我認定的危機,明確地對個人的意識形態及職業做出決定,並成為成年期生活的重心。

 

角色實現型有明確的自我觀念,並肯定自己追尋的方向,其角色之實現也符合過去發展的經驗。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