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批判哲學】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0 10:34
標題: 【批判哲學】

批判哲學

 

CriticalPhilosoph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批判哲學有廣狹兩種涵義,狹義的批判哲學專指康德(Imm.Kant,1724~1804)哲學思想;

 

廣義的批判哲學指以康德哲學的全部或部分為基礎,進一步發展出來的哲學思想。

 

兩者的要旨均在於探究知識的來源、成立之條件、範圍與限制。

 

批判(德文Kritik;

 

英文Critique)一辭源自希臘文Krinein,基本意含為「分辨」。

 

康德在〔純理性批判〕(CritiqueofPureReason)第一版自序即曾說:「我們的時代確是一個批判的時代」,所謂「批判」仍未脫「分辨」之原始意義。

 

康德「批判」一辭之使用直接取自英國文學藝術批評家休姆(H.Hume)的著作,其早期著作也把邏輯類比於美學,「批判」因而指謂著運用規則以進行分辨。

 

〔純理性批判〕一書於一七八一年出版以後,才發展出「理性對其自身批判」這樣觀點,以探討知識的來源、成立條件、範圍與限制。

 

所謂理性對其自身的批判也就意味著理性既是批判者,又是被批判者,批判的作用在於適度的分辨何者為認識能力所及的範圍,何者為非認識能力所能及者。

 

理性對理性本身的批判主要的作用在於檢核理性是否逾越了可能性經驗的界限,而把理性作了思辯的、超越的使用,以致犯了康德所謂的「謬誤推理」(paralogismus)之錯誤。

 

透過理性批判,康德試圖為知識,特別是物理科學的知識建立確切不移的穩固基礎。

 

康德批判哲學在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在德國文化與思想界非常盛行。

 

不少康德的跟隨者在大學講授康德思想,出版康德著作及其評注。

 

康德思想也部分或全部引為這些學者發展自己思想之基礎。

 

最早為康德著作撰寫解說者為其科尼斯柏(Königsberg)的朋友舒爾茲(J.Schultz,1739~1805),於一七八五年刊行〔康德教授純理性批判解說〕(ErläuterungenüberHerrnProf.KantsKritikderreinenVernunft),旨在扣緊康德著作原文,將康德純理性批判的邏輯結構,用教學的方式加以呈現,減輕初學者對康德著作經緯萬端、望而卻步之心理障礙。

 

耶拿(Jena)大學教授史密德(KarlC.E.Schmid,1761~1812)也為〔純理性批判〕第二版撰寫辭典(WörterbuchzumLeicherenGebrauchderKantschenSchriften),將康德作品中重要語詞加以解說。

 

梅林(GeorgS.A.Mellin,1755~1825)更於一七九一年在馬德堡(Magdeburg)組織學會,以研究批判哲學思想。

 

除了康德之直接繼承者而外,康德思想的第二代衍而為德意志觀念論(DeutscherIdealismus),其重要代表人物有謝林(FriedrickWilhelmJ.Schelling,1775~1854)、費希特(J.G.Fichte,1762~1814)和黑格爾(G.W.Fr.Hegel,1770~1831)等。

 

康德雖然批判傳統形上學之獨斷,但也承認形上學的根本基礎在於人類理性本身,理性之導向形上學統合的能力,康德稱之為「系統的能力」(systematischesVermögen),質言之,康德認為經驗形上學是可能的。

 

德國觀念論哲學即沿著此種可能性,審慎運用康德之批判哲學,重新建立一種有關於「絕對」(dasAbsolute)的形上學,這種形上學以「系統」和「絕對」作為核心概念。

 

至於康德批判哲學的進一步發展為盛行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新康德哲學(Neo-Kantianismus)。

 

新康德哲學鑑於黑格爾以降觀念論思辨形上學之失敗,主張回歸康德,用康德先驗的知識論來重新檢討數學、自然科學以至於心理學知識之可靠的基礎。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