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養】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孝養出自〔鹽鐵論‧第廿五篇‧孝養篇〕,文字是:「文學曰:『善養者,不必芻豢也;
善供服者,不必錦繡也。
以己之所有,盡事其親,孝之至也。
故匹夫勤勞,猶足以順禮;
歠菽飲水,足以致其敬。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為能養,不敬,何以別乎?」
故上孝養志,其次養色,其次養體。
貴禮,不貪其養,禮順心和,養雖不備,可也。
』」在〔鹽鐵論〕的辯論中,御史大夫等政府官員從現實方面著眼,而賢良文學則以道德理想為根本。
御史大夫們認為必先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後,始可進一步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他們在申論孝道時,在〔論誹〕中說:「蓋聞士之居世也,衣服足以勝身,食飲足以供親。
內足以相卹,外不求於人。
故身修然後可以理家,家治然後可以治官。
故飯鍅(同蔬)糲者,不可以言孝;
妻子飢寒者,不可以言慈;
緒業不備者,不可以言理。
居斯世,行斯身,而有此三累者,斯足以默矣。」
他們認為若無法供應父母的生活要求,就稱不上是「孝」,所以在〔孝養篇〕中繼續說:「與其禮有餘而養不足,寧養有餘而禮不足。」
就是說物質方面「養」要充足,「禮」欠缺一些,仍然是孝。
文學反對這個說法,所以在〔孝養篇〕中提出了上一段中反駁的話。
又繼續反駁說:「居家理者,非謂積財也;
事親孝者,非謂鮮肴也,亦和顏色、承意、盡禮義而已矣。」
「君子重其禮,小人貪其養。」
所謂的「孝」,就是說其核心並不在於物質方面豐厚的供養,因為「養」只是最次等的「養體」,其正的「養」,應該是「養志」、「養色」;
養志是合乎父母的心意;
養色是恭敬和順從,使父母看了喜歡,這才是「孝」的真正意義。
若是只求物質方面的供養,卻未能作到對父母心意的尊重,仍然是「不孝」。
從御史大夫與賢良文學對「孝」的看法中,可以發現,兩者各有其側重之處,文學的看法為孝的「本質」所在,對於父母的物質奉養固然重要,但是「孝心」卻更重要。
因為物質方面的奉養,有時並非人力所能完全控制,而「盡心」卻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