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
DeathEduc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美國學者班司理(Bensley)於一九七五年指出,死亡教育是一種探討生與死的關係之教學歷程,此歷程包括文化和宗教對死亡及瀕死的了解,並希望透過對死亡的研究而能使學習者更加欣賞生命,且將這種態度表現在行為中。
寇里雪(Kurlychek)於一九七七年將死亡教育界定為:「死亡教育是一個歷程,以增進個人覺知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並且提供一個結構性的課程,以幫助學生檢視這件事實,並統整於個人的生活之中。」
死亡教育的課程,以美國發展最早。
一九六三年美國學者富爾頓(RobertFulton)在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ofMinnesota)正式開設第一門「死亡教育」課程。
自此以後,死亡教育逐漸成為學校教育中的一門學科,從幼稚園、小學到大學,甚至醫院、社會服務機構都有死亡教育有關課程之開設。
目前有關「死亡教育」的期刊,主要有二種。
一種是〔歐米茄─死亡和臨終期刊〕(Omega:TheJournalofDeathandDying),由明尼蘇達大學編印發行,自一九六六年創刊;
另一種為〔死亡教育期刊〕(JournalofDeathEducation),自一九七七年創刊,後更名為〔死亡研究期刊〕(JournalofDeathStudies),由弗羅里達大學編印發行。
死亡教育有關的內容,已逐漸成為成人教育課程的一部分。
我國因受文化因素的影響,國人大多避諱談及與死亡有關的話題,故對死亡教育的實施,一直未受到重視。
死亡教育的目標大致可包括下列各點:1.提供學生認知和死亡有關的事實,幫助他們了解適當而健康的死亡概念。
2.除去語言中的禁忌觀念,使學生接納死亡為個人生命的一部分,減低其面對死亡時的焦慮和恐懼,而能調適對重要他人死亡時的感受。
3.使學生了解和死亡有關的醫學及喪葬服務事宜。
4.經由教育的介入,促使社會中某些有關死亡的不良現象能逐漸獲得改善。
5.協助學生了解影響死亡態度的因素及不同文化、宗教對死亡的解釋。
6.幫助學生檢視並澄清許多選擇和重要決定的價值觀,以提高生活品質。
死亡教育課程所包括的內容,應依施教對象的文化背景與年齡層次而有所不同。
以青少年為例,大多數的中外學者都認為死亡教育所應包括的內容如下:生命的意義,死亡的意義,危機及其因應方式,瀕死者的心理反應與需求,安寧照護,器官捐贈與器官移植,個人的生死觀,老人心理學,自殺及自我毀滅的行為,喪葬儀式等。
死亡教育的真正意義是在探討生與死的關係,是在談「生命的教育」(educationforlife)而非談「死的教育」(educationfordeath)。
並且根據國外很多有關死亡教育實施成效的研究結果顯示,死亡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掌握有關死亡的知識,增加個人的成長,而且處理生活、死亡及瀕死過程的能力也增加。
故國內也有必要盡快實施死亡教育,以降低國人對死亡與瀕死的恐懼,使人們能坦然的談論死亡、面對死亡,並因而更加重視生命的價值,更積極的面對人生,使生活更充實、更有意義。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