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朱子哲學】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0 08:01
標題: 【朱子哲學】

朱子哲學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朱子即朱熹,字元晦,其哲學論述在〔宋史〕中列為道學家,後世因其側重「理」字,多談「理」與「氣」,認為理是形而上的,氣是形而下的,故稱朱子為理學家;

 

又因其論述以儒家為宗,近年哲學中又稱之為「新儒學」。

 

由其論述內涵看,在儒家思想中,雜有道家思想成分,有集合多家思想之概,又兼朱子廣注經書,其學識涵蓋廣博,有集合前代思想的跡象,遂有人稱朱子為集中國哲學之大成者。

 

朱子生當宋代名家如周濂溪、程顥、程頤、張載、邵雍之後,而以程頤(伊川)為宗,呈現出其個人的學說。

 

其思想多見於〔朱子語錄〕,現有〔朱子大全〕將其語錄、文章、書信等俱收攬在內。

 

其哲學要點如下:1.形上本體:朱子的形上觀點,是承襲周濂溪對「太極」的說法,其根源於道士陳搏,以太極之上原有無極,太極靜而生陰,動而生陽,陰陽交配,乃生五行,五行化生,遂有萬物。

 

「太極」一辭原出於〔易經〕,〔易經〕中對太極並無詳細的解釋,但在〔繫辭上〕第十一章中說:「是故易有太極。」

 

若以太極為本原的整體,則整體分化為兩儀以至萬物,有其條理存在,條理是內蘊而抽象的,因而稱之為「道」。

 

印證〔老子〕書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四十二章)之說,此後儒家著述中都把「道」看作至高無上的根本,推衍成萬物生生不息,以至人類為人處事的原理原則。

 

朱子遂用「理」字代替「道」字,說「太極只是個極為至善的道理」,而且存在於萬物之中,認為「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等於說人和物中都有「理」存在。

 

又說:「自太極至萬物化生,只是一個道理包括,非是先有此而後有彼,但統是一個大源,由體而達用,從微而至著耳。」

 

2.理氣之分:〔易經‧繫辭上〕第十二章中有句說:「是故形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到程伊川則說,形而上者為道,道即理。

 

陰陽為「氣」,氣為形而下者。

 

朱子繼程伊川說:「有是理而後有是氣,有是氣則必有是理。」

 

又在答門人之問後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

 

有此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

 

據此可以辨別理與氣的不同。

 

「理」確定是形而上的存在,是發育萬物的根本。

 

因為有理存在,所以有了氣,氣在天地萬物是具體而有象可見的,如同西方哲學中所說的物質。

 

進一步說,朱子認為「理」是「純」而「善」的,「氣」中則有「雜質」,所以「氣」中雖然有「理」,卻不「純粹」,因而物不僅因類別而異,就在同一類物中,各物的質地也不同,也各各有別,同「本」於「理」而有異,朱子說是「一本萬殊」,反過來也說是「萬殊一本」。

 

3.倫理學:〔易經〕中以「陰陽」與「乾坤」同義,象徵自然界的「天地」,天為乾為陽,地為坤為陰。

 

有「天地」是「道」化生的意思。

 

朱子在其倫理學說中,先就著天地、人和萬物分別其性質,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之別。

 

以為天地之性即如〔中庸〕所說「天命之謂性」,純善無惡;

 

氣質之性,即「生之謂性」,因「生」而有不同的稟賦,即是所含的「理」與「氣」有多寡之別,也就有了「善」和「不善」。

 

再就「人」和「物」而論,「人」雖然也是「物」,卻和其他物類稟賦有異,說:「人之性論明暗,物之性只是偏塞。

 

暗者可使之明,已偏塞者不可使之通也。」

 

又說:「二氣五行,交感萬變,故人物之生,有精粗之不同。

 

自一氣而言之,則人物皆受是氣而生;

 

自精粗而言,則人得其氣之正且通者,物得其氣之偏且塞者。

 

惟人得其正,故是理通而無所塞;

 

物得其偏,故是理塞而無所知。

 

……物之間有知者,不過只通得一路,……人則無不知、無不能。

 

人所以與物異者,所爭者此耳。」

 

至於人和人間也各各不同,朱子認為是:「人之所稟,有昏明清濁之異,故上智生知之,資是氣清明純粹而無一毫昏濁,所以生知安行,不待學而能,如堯舜是也。

 

其次則亞於生知,必學而後知,必行而後至。

 

又其次者資稟既偏,又有所蔽,須是痛加工夫,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然後方能及。

 

亞於生知者,及進而不已,則成功一也。」

 

這是就資賦或聰明程度而言,至於品格道德,朱子則認為「人之性皆善。

 

然而有生下來善底,有生下來便惡底,此是氣稟不同。

 

且如天地之運,萬端而無窮,其可見者日月清明,氣候和正之時,人生而稟此氣,則為清明渾厚之氣,須做個好人。

 

若是日月昏暗,寒暑反常,皆是天地之戾氣,人若稟此氣,則為不好底人」。

 

朱子對人的觀點,認為人的「心理」作用,是以「心」為主,「性是體,情是用」說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仁」是「性」,「惻隱」是「情」,由情可以「見心」。

 

情是發出的「心之作用」。

 

「意」則是「心要那樣」(原文是「主張要恁地」)。

 

繼而朱子主張人的道德修養,一如傳統儒家學說,以仁義理智、誠敬忠信為主;

 

但要想實踐道德,須要透徹了解道德,稱為「知之深切」,才能排除不肯實踐的意向,勉力而行。

 

於是主張用「靜坐」收斂心神以達到「專一」,以「持敬」排除「妄念」使「身心如一」。

 

如是便要時刻反省警惕,以免懈怠,朱子稱為「省察克治」;

 

並要辨別「理欲」而「存理去欲」。

 

4.求知力行:朱子一生孜孜於學問,主張學者要立志於學以「超凡入聖」。

 

立志於學,便當如孟子所說「收放心」。

 

收放心即是一心一意致力於學,不使心放逸於外。

 

時時刻刻「存心」,自然「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並提出求知力行的實際方法為:善用時機,明理扼要,由淺入深,會疑會問,日積月累,窮究根原,始終不懈。

 

在探討知識方面,朱子主張「由博入約」,如說:「博學謂天地萬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當學。

 

然亦各有次序,當以其大而急者為先,不可雜而無統也。」

 

又說:「約自博中來,既博學,又詳說講貫得,直是精確。」

 

朱子又以自己教學的經驗,曾批評「今教導之法皆失真,無一個人曉得。

 

說道理的盡說錯了,說從別處去。

 

做文章的也只學做那不好底文章,……無有是者。」

 

而正確的教學,當以「精義入神」為旨,如說:「灑掃應對,精義入神。

 

事有大小而理無大小。

 

事有大小,故其教有等而不可躐;

 

理無大小,故隨所處而皆不可不盡。」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