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有教無類語出〔論語‧衛靈公篇〕。
「子曰:『有教無類。』」
這句話說明孔子的教育對象基本上沒有任何限制。
孔子所處的時代,基本上仍是貴族階級才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但是孔子所提出的「有教無類」主張,則打破了這種藩籬,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孔子的門下,有富如冉有、子貢者,亦有貧如顏回、原思者;
有貴如孟懿子者,亦有庶如子路者;
有魯如曾參者,也有愚如高柴者,時人甚至有「夫子之門何其雜也」之譏。
孔子可說是十分忠實地履行了自己的教育主張。
歷來學者對於「有教無類」的解釋,大致對於「類」的看法可分為兩類:一是「階級之類」或「族類之類」,此為外在的分別;
另一則是「氣質之類」,此為內在的區別。
前者如馬融所說:「言人所在見教,無有種類。」
皇侃疏說:「人乃有貴賤,同宣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則善,本無類也。」
後者則如〔朱熹集註〕所說:「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於善,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矣。」
事實上,不論是外在之類或內在之類,這些生來的差別,都不應該成為不予教育的藉口,因為教育本就是每個人所需要的,而教育的功用則是在「因地取材,掖而進之,感而化之,作而成之,不復有類」。
當然孔子的「有教無類」並不是漫無限制的,〔述而篇〕﹕「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有教無類」的教育對象,必須是自願受教的,即使是微薄如束脩者,仍是學者表示主動學習的重要象徵。
由此可看出孔子對於受教者人格與自由的尊重。
孔子所收學生,除不分貧富貴賤外,也不論天資高低;
在〔論語.先進篇〕中孔子評論他的四位學生,指出:「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柴是高柴字子羔,參是曾參,師是顓孫師,就是子張,由是仲由即子路。
孔子指子羔「愚直」,曾參「魯鈍」,子張「注重表面動作」,子路則「粗野」,他們四人雖都有缺點,但經過孔子教誨以後,均有所成就。
總之,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一方面代表了對於教育對象的確定,一方面也表示了孔子對於教育功能的期望。
在孔子的想法中,教育的對象是沒有任何種類差別的,只要學習者本身真的願意接受教育;
而教育作用則無分人之材質種類,「及其知之,一也。
……及其成功,一也。」
無論是教育對象的規定或教育作用的期許上,「有教無類」的思想對於後世的教育工作者可做為施教的圭臬。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