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治療】
ExistentialPsychotherap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存在治療」係存在主義哲學在心理治療上之應用。
存在主義乃當代哲學思潮的一支,崛起於歐洲,反對傳統之理性主義、實證主義及強調物質主義之工業革命,認為這些只會使人更遠離自己及所處之社會;
因而強調個體之存在性以及「不斷成長」之過程。
主要代表人物如沙特(J.P.Sartre)、海德格(MartinHeidegger)、雅斯培(KarlJaspers)、齊克果(S.Kierkegaard)。
此思潮傳到美國後,由羅洛.梅(RolloMay)加以闡釋及發揚光大。
雅隆(I.Yalom)於一九八○年將存在心理治療定義為「是焦注於植基在個人存在的一種動力的治療方式」。
死亡、自由、疏離、無意義性是個人存在之終極關注的四個主題。
死亡是無可避免的現象;
自由指的是為個體之存在事實及品質負起責任,另外亦包含對自己之意識及意識的意志力負起責任;
存在的疏離所關切的是所有人類所承受的基本疏離孤獨性,每個人均是孤獨的來到並離開人世;
最後一個課題--無意義性和前面數項是相互連貫,既然存在有其有限性,既然世界是由每一單一個體組合而成,既然人類有無可避免的疏離,則活著的意義何在?
人類要如何在如此無意義之無限宇宙中尋找自己存在之意義即為其重點。
被視為第三勢力之存在心理治療過程,大致分為三階段--直覺、分析及描述。
直覺階段著重意識的所有現象層面;
分析階段在探索意識之不同層面彼此間的關係;
到最後之描述階段則是由治療者及當事人將對前二者之整理及了解以可了解的語言加以陳述。
賓斯翁格(L.Binswanger)發展出存在分析(ExistentialAnalysis),旨在分析出當事人本身之存在狀況為何以及當事人和自己及整個世界的關係分析。
在此種療法中當事人被視為一個獨一無二之個體,透過治療關係激發當事人之責任感,有能力自由地去面對現實生活及自己所做的決定。
此療法反對將人加以分類,因為當事人的自我了解是由每天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累積而來,治療者太早斷章取義會抹煞當事人自己所經歷之獨特體驗。
此療法致力於發展存在性之承諾,當事人有意願照著自己所認為最能與現實環境融合之方式生活;
另外亦致力於讓當事人能自我悅納、能自我尊重、為自己之權利奮鬥,不過度依賴其他人或其環境。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