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存性編〕】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0 07:10
標題: 【〔存性編〕】

〔存性編〕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存性編〕是清初學者顏元的重要著作,探討有關人性論的問題。

 

全書分二卷:第一卷有「駁氣質性惡」、「明明德」、「棉桃喻性」、「借水喻性」和「性理評」等五篇,大體是批評程朱的人性論,並隨文提出自己的主張;

 

第二卷題為「性圖」,是顏元關於天道與人性的系統論述。

 

全書大抵有以下幾個要點:1.宇宙是渾然的整體,其內涵是氣的流轉運行。

 

氣的流轉運行是有規律和形式的,這規律和形式就是「理」。

 

理與氣融成一片,沒有氣,就沒有理;

 

沒有理,氣也無法存在。

 

2.萬物各是宇宙大氣的一部分;

 

雖然宇宙整體是均衡和諧的,但個別的事所秉受的氣則不一定均衡和諧,所以萬物各有不同的性質。

 

就人而言,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氣質或個性,氣質恰好均衡和諧的人,秉有最美好的德性,即是聖人;

 

氣質不均衡的人,則因氣質成分的輕重偏倚,而顯出偏蔽的傾向。

 

3.人性具有位、義、禮、智四種基本特質,表現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等情感。

 

聖人的氣質中正和平,所以仁義禮智四者圓滿純粹,表現於實際也恰切合宜;

 

常人的氣質有所偏倚,仁、義、禮、智等善性不夠圓滿純粹,情意表現亦可能不當。

 

例如:人性中有「仁」,所以人有愛與同情的情感,而自然會愛父母,愛兄弟姊妹,愛丈夫或妻子,愛子女,愛親人,愛朋友,乃至於愛鳥獸、草木和器物。

 

然而對象不同,愛的深淺與方式也應不同;

 

聖人能對不同的對象,表現出適當的愛,自自然然,恰切而無做作,而常人則可能對某些對象偏愛,而輕忽其他對象,氣質特別偏駁的人,就會嚴重「誤愛」,如愛妻子而輕父母,或愛器物而輕人,可能就成了「惡」的行為了。

 

4.程、朱將「惡」歸咎於氣質問題,顏元反對這種看法。

 

他認為氣質是性本體的表現,人性的根本性質為善,所以氣質是性本體的表現,人性的根本性質為善,所以氣質也是善,縱然氣質有偏蔽,而顯示的「性」不夠圓滿純粹,但其本質仍是善。

 

如愛物而輕人,固然是「惡」的行為,但本質上仍是「愛」,問題是他的愛偏差了、用錯了。

 

顏元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氣質本身,而是後天的「引蔽習染」。

 

氣質偏蔽有形成惡的可能,但本身並不就是惡,只有當人因外在影響,而沈溺於某種不當的態度、行為,形成不良習慣,阻礙了性中的善,終而成為不良的習性,這才是惡。

 

5.惡既是發生在引蔽習染上,教育就應當預防引蔽習染的發生,亦即防止個人的性格朝不良的方向發展,而將之導向好的一面。

 

正確的方法就是以禮樂來規範、引導人的情意、態度和行為,因為禮樂是聖人所提出的行為典則,切實實踐禮樂,習慣於禮樂,就能養成良好的品格,甚至達到與聖人相同的境界。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