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正心】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0 04:28
標題: 【正心】

正心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正心就是使心端正而無偏邪。

 

〔大學〕對正心的解釋是:「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

 

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身有所忿懥」的「身」,朱子認為應依程頤說作「心」。

 

但照〔禮記.禮運〕中所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不學而能」看,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等情緒,並非來自於心,〔大學〕原文的「身」字,便不必改,是這些情緒作用,不應任其影響到心,所以正心之道,就在於避免受情緒影響。

 

印證〔中庸〕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的中節,即是使之不失其和,用來解釋此處的正心,可能更為妥當。

 

朱子認為「忿懥」等情緒,都是人心所不能沒有的作用,但如果一不省察,便會順著情緒的衝動,使心失其正常的作用,所以必須於情的發用時省察,以存其心。

 

王陽明對正心的解釋則認為是好善惡惡而不著一分意思、自然而然之意。

 

陽明說:「為學工夫有深淺,初時若不著實用意去好善惡惡,如何能為善去惡?

 

這著實用意,便是誠意。

 

然不知心之本體原無一物,一向著意去好善惡惡,便又多了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書〕所謂『無有作好作惡』方是本體。

 

所以說有所忿懥好惡,則不得其正。

 

正心只是誠意工夫裡面體當自家心體,常要鑑空衡平,這便是未發之中。」

 

(王守仁〔傳習錄〕卷一)陽明認為誠意的工夫,雖是要為善去惡,但亦須體會心體並不是有意地為善去惡的。

 

若一意地想著去好善惡惡,便有所偏。

 

故須在好善惡惡時,體會心體廓然、自然之境。

 

此即王陽明所說的「無善無惡是心之體」(〔傳習錄〕下)之意。

 

能體會心體原是自然,無善念惡念,不是有意去好去惡,才會使好善惡惡表現得合理。

 

王陽明的弟子王畿(龍溪)便據此而言先天的正心工夫,即要頓時悟入心體原是無善無惡的境界。

 

(〔王龍溪語錄〕卷一)王陽明所說的正心之義,雖未必合於〔大學〕原義,但亦有其理路,實則就〔大學〕原文解釋,應該是指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等情緒,足以牽動人心,或者傷害自已,或者趨向所偏之物,換句話說,即是在受情緒主宰之下,心失去了理性作用,印證後文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便是阻塞了知覺,心靈不再能發揮原有的功能,故而正心的主要工作,即是保持平靜的理智,抑制情緒衝動。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