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
Equalit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平等指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權利或機會,在相同的立足點上生活,是民主的基本概念之一。
最初主張人類平等的學者認為所有人生而平等(allmenarecreatedequal)。
但在現今的用法中,則認為每個人都應有相等的機會來完成最大的可能的成就;
此用法並不以為所有人實際的能力或才賦都相等,而是認為每個人都具有相等的基本人權。
除了在民主生活中很重要,平等的原則在幫助我們辨明道德判斷或從事德育措施方面,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則,因為平等其實是道德與法治的共同原則。
在民主法治中,若沒有平等原則,則民主將只是片面的;
在道德判斷或道德教育中,若忽略平等原則或有意造成不平等,則道德也將不成為道德,德育也不會實現。
歐陽教曾就下列三個子目針對平等概念的涵義加以探討:1.平等即一種公平的程序原則(aproceduralprincipleofimpartiality):平等是一種形式原理(formalprinciple),不特指個別事項,而為一個抽象的公式,以衡量萬事的公平與公正(justice)問題。
古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以為平等的程序原則即是一種公正或正義的原則,也就是「分配性正義」(distributivejustice)的問題。
皮德思(R.S.Peters,1919~)分析「分配性正義」有兩層涵義:一為「平等地對待平等」,一為「差別地對待差別」;
前者即一般廣義的平等概念或原則,指對每個人都要給予公平的對待,後者即「公道」的意義,指彈性的平等或平衡性的平等。
又根據此種平等的程序原理,可以分辨何為不平等(inequality),何為假平等(pseudo-equality),前者即是「差別地對待平等」,後者是「平等地對待差別的」。
2.平等指一套基本的人權(humanrights):第一種涵義的平等是一種形式上的論證(justification)原則;
此種意義的平等則是平等的基本內容,通常都是法典上所明載的一些平等權利。
歷來許多學者均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就在天生具有某些人性的尊嚴,應該為國法所尊重與保障。
而每個人的人性尊嚴係以個人為單位,人人平等,不因貧賤貴富而有所減增。
除了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外,每個人也都平等地具有身體安全、居住、遷徙、言論、講學、著作、出版、祕密通訊、宗教信仰及集會結社的自由權。
這些平等權利的維護,在德育及法律教育上極有價值。
3.平等即均衡的分配(balanceddistribution):此涵義下的平等有些類似「公道」,但更具有「補救性正義」(Compensatoryjustice)的意義。
在人類社會中常因先天能力或後天條件的差別,逐漸形成不公平的生存競爭,造成優勝劣敗或優才統治的局面,一些能力較差或條件較劣的人,有時甚至連日常生活基本需要也無法滿足。
因此必須在法律中定出「損有餘,而補不足」的補救措施,以弭平這些不平等。
不過「均衡分配」的平等只是補救措施,有其時間性。
平等的觀念應用在教育上即是「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並行。
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應維護每個受教者受教育的權利與機會,不因貴賤、貧富、宗教、種族、性別等因素而有差別。
另方面也應衡量受教者在資質、興趣、能力、性向等方面的實際差別,針對每個學生的狀況安排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才能作到教育上真正的平等。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