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心智歷程】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0 01:37
標題: 【心智歷程】

心智歷程

 

IntellectualProcess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心智歷程」(或稱mentalprocess)或稱「思考歷程」(thoughtprocess),代表人類心靈(mind)在面臨問題情境時,主動建構與解決問題的一種歷程。

 

從十八世紀起,西方的一些教育思想家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開始重視感官經驗在教育過程的重要性;

 

其中以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裴斯泰洛齊(JohannHeinrichPestalozzi,1746~1827)與福祿貝爾(F.W.A.Froebel,1782~1852)等人為代表。

 

然而盧梭雖然重視感官經驗在發展早期兒童的判斷力方面的重要性,但也認為在兒童早期,較高級的心智歷程尚未發展出來,感官經驗只是提供兒童在未來以較高級的心智歷程進行思考的素材。

 

同時盧梭也強調,這種感官經驗的素材在提供給兒童時,應該要讓兒童以一種「適合的次序」(afittingorder)來獲得,以便日後能運用記憶,將同樣次序的經驗呈現出來,而獲得理解。

 

盧梭雖然強調感官經驗的重要性,但也凸出了記憶、想像、推理等主動的心智歷程在處理感官經驗素材的重要性。

 

關於心智歷程的解釋,當代「場地心理學」(fieldpsychology)有進一步的說明;

 

場地心理學者以為,一個有生命的機體(livingorganism)及其環境,各是一個動態的「場地」,兩個場地互動並形成一個更大的場地,在這個更大的場地中,所有的力量都是動態地而非機械性地交融在一起。

 

場地中的「動態性」指改變方向的可能性,也就是機體左面臨到一個新情境時,可以主動地考量新的情境,甚或透過對於新情境與舊情境間相似虛的重新理解,安排出新的情境,從而產生不能完全預知的結果。

 

場地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柯勒(WolfgangKöhler,1887~1967)即認為機體有一種「洞見」(insight),這種洞見使它面臨問題情境時,可以在付諸行動前,重新安排其所虛的情境,來配合行動計畫。

 

柯勒等場地心理學者的看法,使得對學習歷程有了新的解釋。

 

按照他們的說法,教學應該著重在培養學習者在採取行動前,不斷地重新在其心智歷程中組織其問題情境的能力。

 

當學習者獲有這樣的能力後,可以不必經過初步的嘗試與錯誤,直接領悟問題情境的關鍵所在,而將問題情境予以重組。

 

這種「重組」,基本上是一種創造的行動,因為可以創造出新的情境。

 

場地心理學對學習歷程的解釋,與詹姆斯(WilliamJames,1842~1910)、杜威(JohnDewey,1859~1952)等實用主義者所強調的「心智」(mentality)與「思考」有相通之處。

 

這種認知理論,一方面強調新情境或問題情境的刺激,另方面也強調人的主動建構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視為是對於歷來知識論中「理性」與「經驗」對立的調和。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