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動機】
Motivating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引起動機」是指引起個體從事某種活動並維持持續參與的一種歷程。
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通常是教學活動的第一個步驟,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直到學習結束,也是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留意的重點。
動機的分類有許多種,與教學較有關的是內在動機(intrinsicmotivation)與外在動機(extrinsicmotivation)之分。
前者指的是引起個體從事活動的內在驅力,例如好奇心、好勝心,這種動機可經由學習歷程而養成;
後者指的是由外在環境的刺激引起個體產生活動,例如獎勵與懲罰。
教師在安排教學的過程中,可先安排外在動機,但應繼續引導學生產生內在動機,如此即使外在刺激不存在學生才能自動自發地持續學習。
此外,心理學家麥克理蘭(DavidMcClelland)提出的成就動機也可以應用在學生的學習。
成就動機指的是個人對人、事或物都有追求成功的傾向,這種傾向可稱為成就動機。
學生若有高的成就動機,會在各方面努力追求成功,但是教師仍應在其學習歷程中安排其遭遇失敗的經驗,促使其繼續努力;
而對低成就動機者,教師應安排其得到成功的經驗,引發其繼續追求類似的成功經驗。
馬士洛(A.H.Maslow)的需求層次論(hierarchyofneedstheory)對於教師在安排動機時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馬氏將人類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等五個層次。
人類各種動機之間也因此有層次的關係,當低層次的需求滿足時,較高層次的需求自然產生。
教師在安排動機時,應先確定學生在哪一層次的需求已滿足,而安排屬於較高一層次的活動才能引發學生的動機。
在引起學生學習動機時,教師應注意下列的原則:1.了解並配合學生的需求。
如前所述的馬士洛需求層次論,教師並先了解學生的需求層次,再據以安排適當情境,引起學生的動機。
2.建立學生可以達成的目標。
目標的達成即是成功的經驗,有成功的經驗才能引發學生的成就動機,因此教師應建立學生可達成的目標,提供每一學生成功的經驗。
3.善用獎勵與懲罰。
在學生未產生動機前,安排適當的獎勵與懲罰,可引發學生學習的外在動機。
但教師仍應養成學生對學習的內在動機,持續地主動學習。
4.安排適當環境,採多樣化的教學活動。
動機被引起之後,教師仍應讓學生維持動機強度,因此,環境的布置及教學活動的多樣化都是教師應該同時重視的。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