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哲學】
PhilosophyofAugusteComt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孔德(1798~1857)是法國實徵主義(Positivism)的哲學家和社會學家;
承繼聖西蒙(Saint-Simon,1760~1825)對科學分類的興趣與自然主義(Naturalism)哲學的歷史社會觀,主要的著作是〔實徵哲學進程〕(TheCourseofPositivePhilosophy)一書,共六卷,於一八三○至一八四二年間在巴黎出版,使他在學界中取得領導地位,稱為實徵主義哲學之父。
書中主要討論他對實證方法和自然科學的觀點與看法,以及對科學所作的廣泛概括與分類。
孔德並運用實證方法來做社會研究,稱之為「社會學」(sociology)。
孔德相信歷史只是許多事實的集合,其本身並未對人類理解自身的處境有任何幫助,如同氣象學中的各種資料一般,必須從其中找出規律才能發生意義。
他認為人類的心靈、思想的發展與歷史有三個階段;
和社會現象一樣,這三階段全受到固定規律和法則所支配而相繼發生。
三階段是:1.「神學期」(Theologicalstage):在此時期,人類為了向自己解釋世界或自然現象,而以神學的超自然方式虛構了神的存在;
其中又經歷三個時期的演變,首先是原始社會把一切事物都視為具有生命智慧的「拜物教」(Fetishism)階段;
然後是「多神教」(Polytheism)時期,想像各種不可見的存在物(神靈)統領管轄各類事物;
最終眾多存在的神祇逐漸被融合而為單一的神所取代,遂產生「一神論」(monotheism),具有高度秩序性的統一社會組織也由此發展。
2.「形上學期」(Metaphysicalstage):此期人們不再認為被神直接或間接統治,原本為眾人所崇拜、敬畏的神祇經理智而虛位化,取而代之的是宇宙的第一原理、法則或永恆的本質。
孔德認為形上學思想的最大錯誤,是把這種抽象的觀念視為實際存在的事物。
形上學時期直到中世紀末葉方才結束其在人類社會的統治地位。
3.「實徵期」(Positivestage):文藝復興、基督教改革與放蒙運動使得人的心靈進入新階段;
此時期自然科學運用實證方法得到相當成就,形上學的解釋逐漸被實徵論的解釋所取代,後者認為客觀的可實際證實的事物才是研究對象,也是孔德實證主義的中心思想。
孔德認為人類的心靈發展也符應這項規律,兒童時是神學家;
青年時是形上學家;
成人時成為自然哲學家。
照孔德的觀點,人的社會進化是人的智力進化的函數,因此各個專門學科也會經歷上述三個連續性的階段,且用不同的速度向前發展,每一門學科總是運用另一門學科的成果為基礎,例如天文學發展需要數學的基礎即是。
他並依此發展的程序和規律為科學分類:首先是數學科學(thescienceofmathematics),包括算術、代數與幾何學,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門學科,不依賴任何科學,而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
數學之後是天文學,其次是物理學,再次是化學,然後是生物學,最後則是社會學。
順序是依照各科學內容的複雜程度與範圍大小而定,孔德認為社會學站在位階的最頂端,使得在哲學體系下分歧的各門科學得以統一,從而避免科學益趨專門化帶來的危險。
孔德運用實徵主義方法開創了社會科學的研究,對後世思想家影響甚大;
其中包括了英國功利主義(utilitarism)哲學家彌爾(J.S.Mill,1806~1873)、斯賓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法國社會實徵主義(sociolgicalpositivism)的代表人物涂爾幹(EmileDurkheim,1858~1917)等人。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