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反觀】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18 21:48
標題: 【反觀】

反觀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邵雍著有〔觀物內篇〕與〔觀物外篇〕,由觀物而論理或道。

 

在其〔觀物內篇之十二〕中說到觀物的竅妙,以為「反觀」才能得到「真知」,其要妙處在於「以物觀物」,文字是:「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

 

非觀之以物,而觀之以心也;

 

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

 

所以謂之理者,窮之而後可知也。

 

所以謂之性者,盡之而後可知也。

 

所以謂之命者,至之而後可知也。

 

此三者,天下之真知也。」

 

文中指出觀物不在於用眼看,也不在於用心想,而是要從「理」、「性」、「命」著手。

 

這是根據〔易經.說卦傳〕第一、二兩章而來。

 

〔說卦傳〕第一章中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而至於命。」

 

是說「易」之成,乃在通觀天地陰陽萬物,並以「理性命」為主。

 

於是邵雍也認為觀物就要從這三者來觀。

 

〔說卦傳〕第二章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兼三才而兩之。」

 

說明了天道生物,地道成物,和人道立身行事的道理。

 

物有性,即體;

 

人有官能用物而生變,但須依循仁與義的原則,才符合理,順應性,而達到命。

 

邵雍接著舉例說:明鏡能照出萬物的形狀,然而鏡的才質不同,製鏡工的巧拙有差,鏡中顯示的物形未必全然相同,不如清澈的池水,能肖似物形,且顯出物情。

 

可是水若有波動,物情也將隨之扭曲。

 

只有聖人能照徹物情,因為聖人能夠「反觀」。

 

「反觀」不是「以我觀物」,而是「以物觀物」。

 

「以物觀物」先是排除了「我觀」的主觀作用,可以從「客觀」的立場來觀,本是知識論的原則。

 

邵雍卻自有其觀點和說法,在「客觀」之外,提出「多觀」或「普觀」的意見。

 

以為從「『我』是人」來說,則「『人』也是我」,後句的「人」泛指我以外的人,我以外的人很多,則「眾人」之所觀,自然明於「一個人」之所觀,文中說:「能用天下之目為己之目,其目無所不觀矣。

 

……用天下之心為己之心,其心無所不謀矣。

 

天下之觀,其於見也,不亦廣乎!

 

天下之聽,其於聞也,不亦遠乎!

 

天下之言,其於論也,不亦高乎!

 

天下之謀,其於樂也,不亦大乎!」

 

則是把觀物擴大,遠超出「一人」之所見,這樣「反觀」,從其「普遍」處說,自然比較真實。

 

而邵雍所以如此立論的根據是「我與人皆物也」,因而「以物觀物」,乃是藉「眾人」之見來觀。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