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不證自明】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18 19:37
標題: 【不證自明】

不證自明

 

Self-Evident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不證自明(簡稱自明)指某個命題(proposition)不需經過論證(argument)或呈現證據,其真理性(truth)就能立即獲得肯定。

 

古希臘斯多噶學派(Stoics)認為有些觀念是不證自明的,例如整體等於部分的總和,他們稱此類不證自明的觀念為「共同觀念」(commonnotions),共同觀念是所有人類共有的基本觀念,用以作為知識的起點。

 

此外,共同觀念尚包括善惡及神的觀念在內。

 

後來中世紀的奧克漢(WilliamOckham,1285~1349)曾將一般命題(generalpropositions)的證明分為兩類:自明的(persenota)命題與經驗證明的(notaperexperientiam)命題;

 

前者係透過詞句本身意義來證明,後者則需藉由經驗來證明。

 

奧克漢對於命題的區分也成為後來學者分類的先河。

 

如萊布尼茲(G.W.Leibniz,1646~1716)區分了「理性其理」(truthsofreason)與「事實真理」(truthsoffacts),前者所依存的是同一性(identity)原理,是必然的(necessary);

 

後者則以充分理由(sufficientreason)為主,是通然的(contingent)。

 

萊布尼茲的分類,也就是今日所習稱的分析與綜合(analytic-synthetic)的區分。

 

洛克(J.Locke,1632~1704)承續了萊布尼茲關於真理類型的區分,將真理分為「文字的真理」(truthsofwords)與「思想的真理」(truthsofthought)兩類,前者指觀念間的一致(agreement),後者則指觀念與事物間的一致。

 

休姆(D.Hume,1711~1776)使用了不同的名稱來指分析與綜合的區別,區分了「屬於事實之物」(mattersoffact)與「屬於觀念的關係」(relationsofideas)兩類概念。

 

康德(Imm.Kant,1724~1804)則將真理性與判斷連在一起,並在分析、綜合判斷外再加上先天綜合的(syntheticapriori)判斷。

 

綜括而言,不證自明表示一個命題不需經驗的檢證就可證明為真。

 

在中世紀以前,不證自明的命題常是一些與形上學命題有關的觀念,論者並以之為知識的起點。

 

但當奧克漢將命題分開為自明的與經驗的之後,不證自明表示一種單從命題的語意即可斷定為真的命題,而不需經驗的驗證。

 

從邏輯上看來,這種不證自明事實上指的正是定義中「同語反覆」(tautology)。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