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心】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不動心,出於〔孟子.公孫丑上〕,弟子公孫丑問孟子:「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
如此,則動心否乎?」
孟子回答:「否。
我四十不動心。」
公孫丑又問:「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
孟子回答:「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公孫丑再問:「不動心有道乎?」
孟子說:「有。
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毫挫於人,若撻之市朝。
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
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
無嚴諸侯。
惡聲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
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
舍豈能為必勝哉?
能無懼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
……公孫丑再問:「敢問夫子之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孟子回答:「……夫志,氣之帥也;
氣,體之充也。
夫志至焉,氣次焉。
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公孫丑問:「敢問夫子惡乎長?」
孟子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這是孟子與公孫丑的對話。
公孫丑間孟子:「如果夫子位居齊國卿相,使齊國稱霸於諸侯,推行大道於天下,因此而完成王業,也沒什麼稀奇,但是卿相位居要職,所承擔的責任重大,那麼夫子會不會有所恐懼疑惑而動心呢?」
孟子回答:「不會,我在四十歲的時候,志氣就已堅定,所以絲毫不會妄動心念,也無所畏懼。」
公孫丑說:「這麼說來,夫子的志意果敢、道德堅定,不因貧窮、貴賤、生死等因素而動搖心志,這樣的勇氣已經大過衛國的勇士孟賁了。」
孟子說:「其實要做到不動心並不困難,像告子比我更早就不動心了。」
接下來舉北宮黝與孟施舍兩人為例,說明要做到「不動心」的境界是有方法的。
像北宮黝讓自己不動心,培養勇氣的方法是:即使有人向他身上刺一刀、眼珠扎一劍,他都能毫不畏縮的勇敢接受。
但是如果有人沒有理由地侮辱他,即使只是一根毫毛受傷,都像在鬧市被當眾毆打一樣的恥辱。
這種不願受無謂屈辱的原則,無論是對貧民,還是國君,都一視同仁。
因此,在他看來,國君與貧民的地位是相同的,無論是誰侮辱了他,他都會採取報復的行動,絕不因畏懼強權而屈服,也不會囂張地欺壓貧民。
孟子說,像北宮黝這種對付敵人的方式,就好像子夏對於篤守聖道的堅持一樣。
判斷事情的對錯,並不計及對方的身分地位,純粹以是否合乎正道的原則,來判斷是非曲直。
如果合乎正道,即使是劇烈的痛苦他能坦然接受;
若不合正道,即使只是小事,也一定要據理力爭。
至於孟施舍讓自己不動心,培養勇氣的方法又是另一種類型。
他在打仗的時候,只知道一路勇往直前、奮勇殺敵,決不計較勝敗得失,因為滿腔正氣,即使失敗也是勝利。
讓他毫不畏懼的理由是:如果事先計算敵人的強弱才前進,考慮戰鬥的勝敗才交戰,就會懼怕敵人的強大軍力,氣勢就先矮了一截。
只是奮勇向前,雖然未必有打勝仗的把握,卻能讓自己毫不畏懼!
孟子說,孟施舍這種讓自己不害怕的功夫,就像曾子的反求諸己一樣,凡事能先反求諸己,就能稟持正氣,只要確定自己所作所為合於義理,就可以大膽的義無反顧地做下去。
公孫丑再追問孟子與告子兩人對於「不動心」的看法有何不同,孟子認為告子的作法即使可以讓人不動心,卻未免有些意氣用事。
由此引出自己對志、氣的說法(參見「志氣」),認為人身上的志、氣相隨,關係密切,若能時時把持個人的心志,就不曾攪亂了氣,也就不會隨便以喜怒等情緒加諸別人身上,能夠做到這樣,就已經掌握「不動心」的要訣了。
程子說:「心有主,則能不動。」
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內心有堅定的主張,就能保持心念堅定,因此除了守志外,還要養氣,才能內外本末交相保養,即使心念偶然有波動,也不至於動搖已經堅定不移的心志,才算是真正的「不動心」。
一個人若能做到「不動心」的境界,就不受外物誘惑,則心智清明,沒有雜染,和孟子所說的:「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相關。
(參見「知言」、「浩然之氣」)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