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工作滿意】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18 19:22
標題: 【工作滿意】

工作滿意

 

JobSatisfac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工作滿意」係指個人對工作角色及工作經驗所抱持的情感取向;

 

而這種情感取向具有正向與負向之兩種向度,正向代表愉快、滿足,負向則代表不愉快、不滿足。

 

此外,有關工作滿意又有另一相似之定義,是由葛佐爾斯(J.W.Getzels)等人所提出的,他們認為「滿意」是一種存在於個人需要(individualneeds)和制度期待(institutionalexpectation)間一致性之函數。

 

當個人需要與制度期待相一致時,則滿意將達到最高點,當個人需要與制度期待不一致時,則滿意將達到最低點。

 

有關「工作滿意」理論之探討,依羅洛三世(E.E.LawlerIII)的看法,可分為四類型:(1)「實現理論」(fulfillmenttheory):認為工作滿意是指個人所受的待遇,能滿足其需要的程度,待遇高者比待遇低者較具滿意感;

 

(2)「差異理論」(discrepancytheory):認為人們因為「需要」或「期望」之不同,即使給予相同的待遇,也將會表現出不同的滿意程度;

 

(3)「公平理論」(equitytheory):強調個人滿意與否,視其感覺自己的投入與報酬二者之間是否公平而定;

 

(4)「雙因子理論」(two-factortheory):強調工作滿意與工作不滿意是二個單獨平行之獨立變數,其導致工作滿意之因素稱為「內在動機因素」,是與工作活動本身有關之心理滿意,有此因素可增進工作表現,至於產生不滿意之因素,稱為「外在環境因素」,是與工作環境相關的,其活動表現與生理衛生原則相似,其運作乃在去除人類周圍之危害因素,是預防的而非治療的。

 

有關「工作滿意」層面的看法,馬士洛(A.H.Maslow)曾提出生理、安全感、社會、尊榮感及自我實現等五種不同層次之需求的滿意。

 

波特(LymanW.Porter)也把需求按馬士洛的分法歸納為五個層次,而稍有不同之處是把生理需求省略,代之以較高層次之自主需求。

 

阿德佛(C.P.Alderfer)曾提出生存、關係、成長需求理論,就某些方面而言,是馬士洛需求層次理論的修正;

 

其生存需求包括生理和安全感之需求,其關係需求即社會需求,其成長需求包括尊榮感和自我實現之需求。

 

可見有關工作滿意層面之理論,雖有數家之言,但無不建立於馬士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上。

 

測量工作滿意的典型方法是使用問卷調查,而各種問卷在測量此一概念的方式上,有很大的差異。

 

最直接的方式是僅用一個問題項目,如:「你對你目前的工作,滿意的程度如何?」

 

然後要求受試者從「很滿意」、「滿意」、「不滿意」、「很不滿意」等四個答案中,擇一勾選。

 

較不直接的方式是使用一系列的問題,以探求工作滿意的不同層面或成分。

 

例如波特所發展的〔波特需求滿意問卷〕(Porter'sneedsatisfactionquestionnaire)係用來測量安全感、社會、尊榮感、自主及自我實現等五種不同層次需求的滿意情形。

 

另一種問卷調查工作滿意的方式,係根據工作滿意的「差異理論」;

 

如前所述,差異理論指出:工作滿意度是由個人所「期望」的工作回報(個人動機),和個人在工作情境中「實際經驗」到的回報(組織誘因),兩者之間的差距來決定的。

 

如果個人需求大於工作所得的報酬,正向差距就產生,因而導致工作不滿意。

 

但是用果報酬超過需求,負向差距就會產生,因而導致工作滿意。

 

舒馬克(R.A.Schmuck)和蘭克爾(P.J.Runkel)所發展出來的「工作滿意量表」(jobsatisfactionscale),即是採差異理論的方式。

 

何伊(M.K.Hoy)和密斯科(C.G.Miskel)指出:「工作滿意」此一主題,一向受科學管理時期的學者所忽視,直到一九三○年代早期的霍桑研究(Hawthornestudy)開始,才有了正式的研究;

 

晚近由於人們對工作生活品質的重視,因此對於工作滿意的研究,更加熱烈。

 

洛克(E.A.Locke)估計在一九七二年之前,至少已出版了三千三百五十篇關於此一主題的論文,同時,每年尚以超過一百篇的數目,不斷地在增加之中。

 

工作滿意的有關研究強調,必須將工作滿意的前因和後果同時予以研析。

 

研究成果顯示:影響工作滿意的個人因素頗多,舉凡年齡、年資、教育背景、性別、種族、社經背景、個人薪資及人格特質等均具可能之影響;

 

而影響工作滿意之組織環境因素則計有組織規模、組織型態、組織結構、領導方式、職業角色、決策過程、工作特質等。

 

另研究結果亦顯示:成員滿意程度愈高,其工作績效愈高,流動率、曠職率低,抱怨也愈少;

 

成員所獲得的滿意用不能超過成員的犧牲,則其工作意願便會消失,造成組織績效低落甚或崩潰瓦解,危及組織的生存與發展。

 

謝文全根據以上各家的理論和有關研究成果,提出下列十個原則,供領導者在追求組織目標時,如何提升成員工作滿意之參考:(1)設法了解成員的需要;

 

(2)決定組織政策或措施時,應考慮所作決定是否有礙成員個人需要的合理滿足;

 

(3)所指派給成員個人的工作,應盡可能符合他個人的專長與興趣;

 

(4)實施分層負責,並讓成員參與組織的決定工作;

 

(5)當成員在組織中有良好表現時,應給予獎勵;

 

(6)找出成員尚未滿足的需要,給予滿足;

 

(7)透過教育或情境的安排與陶冶,促使成員能將組織的目標內化;

 

(8)對待成員要公平;

 

(9)當成員對組織或領導者有抱怨時,應經由明確的訴怨程序,妥予處理;

 

(10)在日常工作中,若發現成員有不正常的徵候時,應主動約談,並協助其解決。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