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
StudiaGeneralia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大學校」係歐洲中世紀大學(medievaluniversities)的前身,通常指在中古歐洲各處包括義大利、法國、日耳曼及英國等處,由教師及學者群集所組成的非組織性團體(unorganizedgroup)。
從字面上來看,大學校包含了兩種意義:一是指在該處所從事的學術研究是普遍(generality)、開放而不侷限於某一科目;
另則指該學校所招收的學生是來自四面八方,與地區性學校(localschool)有所不同。
由於大學校具有前述的世俗性及廣博性,因此在中世紀歐洲的高等教育方面,遂成為大學的先驅。
不過大學校雖與大學的源起有著密切關係,但嚴格說來,大學校並不等於大學,因為大學校並不具有與古代大學(ancientuniversity)如雅典大學(AthensUniversity)及亞歷山卓大學(AlexandriaUniversity)截然不同的特點,並未嚴格限定教師的任教資格,其師生也未享有如大學般的特權。
大學校的源起,主要是來自於西元十二世紀初年,各地的學生雲集於某些設有已享學術聲譽之學校的城市中,從事一些特殊學科如醫學、法律或神學。
一般而言,大學校興起背景因素如下:(1)十一、二世紀時盛行的結社運動(thenewmovementtowardassociation),如城市運動(municipalmovement)、商人行會(merchantguilds)與職業行會(tradeguilds)等,這些由公民自行結合而成的社團或行會,可說是中世紀初年至中世紀後葉期間的顯著特徵之一。
結社運動的興起,象徵著教會權力的衰微,俗世的事務開始有世俗人士的參與,特別是在教育工作的推展方面,新興的城市權力單位對此都有濃厚的興趣。
(2)某些教會學校,特別是主教座堂學校(cathedralschools),對於新起的辯證學(Dialectic)產生興趣,逐漸發展成為超越地域性的教育機關,並不再只是以培養神職人員為其教育目的;
一些著名的主教座堂學校在後來進一步發展成為大學校。
(3)某些主教座堂學校之所以進一步發展為大學校,也有其個別的因素在;
除了名師的吸引力,如坎特伯利主教學校(Canterburyschool)因其師資而吸引了來自其他教區的學生,而為因應各地的特色及需要,某些主教座堂學校也以各自的專科研習而聞名,如巴黎(Paris)向來即是著名的高等學術及神學中心,聖高爾(St.Gall)以音樂著稱於世,北義大利的一連串政治事件也使得許多城市開始加強法律的研究,西班牙的回教背景刺激了當地和法國南部的學校而開始鑽研醫學及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的科學。
因為這些地方的特殊背景,當地的學校逐漸以「公共學校」(studiapublica)或「大學校」而著稱,同時在這類場所中,任何國家、身分的學生都可以自由聽課。
有許多學生從遠方負笈而來,為的便是親炙名師閱讀及評註(readandcomment)當時著名的教科書。
當某處有名師駐校講課後,亦會吸引其他更多的教師、學生相繼而來,大學校也隨之產生。
簡言之,大學校可視為是主教座堂學校與其他型態學校發展成為大學的過渡階段,在教學的內容及學生的身分上,它具有大學的雛形。
因此大學校一方面代表了城市興起後對於教育的重大貢獻,另方面在歐洲高等教育的發展上也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
十三世紀時,西歐許多地方學生及教師人數激增,這些師生為了求得自保而免於受到勒索壓迫或教會的干涉,開始自行組成「行會」,為自己謀取更多的特權,原有的大學校因而得以進一步發展而為大學。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