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三民主義】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18 17:59
標題: 【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

 

ThreePrinciplesofthePeopl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三民主義為國父孫中山先生所創,係民族主義、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的簡稱,亦為我國目前之基本立國精神。

 

民國初期,三民主義尚屬中國國民黨一黨之基本主張,後來成為中華民國憲法明訂之立國精神,我國的教育措施也秉承此精神,訂立教育宗旨。

 

民國十七年五月通過十五項實施原則。

 

民國十八年三月,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中,重行議定教育宗旨,並經教育部通令全國各級教育機關切實遵守,文字明訂:「中華民國之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為目的。

 

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

 

同時議定實施方針,對各級學校三民主義之教學及普通教育、社會教育、大學及專門教育、師範教育、農業教育、女子教育的實施,都有具體規定。

 

國父創立三民主義,是為了「救國」。

 

國父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

 

「嚮者滿族專制,政治廢弛,民不聊生,國以削弱。

 

文憤漢族之不競,慟國勢之阽危,故倡三民主義,以立種族、政治、經濟革命之基礎,而達拯國救民之宏願。」

 

緣滿清末年,國父目睹當時政府腐敗,列強橫施侵略,國家陷於危亡狀況,因據其考察各國情形及研究所得,提出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內涵的淵源,一為我國傳統固有的思想。

 

國父曾言:「我輩之三民主義首淵源於孟子,更基於程伊川之說。

 

孟子實為我等民主主義之鼻祖。

 

社會改造本導於程伊川,乃民生主義之先覺。

 

其說民生、尊民生之議論,見之於二程語錄。

 

僅民族主義,我輩於孟子得一暗示,復鑑於近世之世界情勢而提倡之也。」

 

故而三民主義的最高理想為承襲自孔子的大同世界。

 

二為歐美的學說。

 

最要者可分為下列數項:(1)實用科學與工業革命:國父自幼即受西洋實用科學的教育及影響,當其留學海外時,有感於歐美工業革命產業發達後,造就了歐美近代的物質文明。

 

因而在民生主義中,主張中國必須工業化,以期中國的工業革命與社會革命能一舉完成,故工業革命與民生主義不可分。

 

(2)民權學說與民主政治:對自由民權的學說及歐美的民主政治,國父都曾深加研究過。

 

他曾說:「此三民主義之內容,亦可謂之民有、民治、民享,與自由、平等、博愛無異。」

 

其中民有、民治、民享是美國總統林肯(A.Lincoln,1809~1865)的名言,而自由、平等、博愛則為法國大革命時的口號。

 

又盧梭(J.J.Rousseau,1712~1778)及孟德斯鳩(Ch.L.deSecondatMontesquieu,1689~1755)等人的自由和三權分立說也對國父的民權主義有相關的作用。

 

(3)社會問題與社會主義:國父曾提出「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不過民生主義更接近社會主義(socialism)。

 

因國父體察到現代文明所可能產生的貧富不均的社會經濟問題,遂在民生主義中主張發達國家資本,而節制私人資本,避免重蹈資本主義的覆轍。

 

三民主義的意義,在民族主義方面,與國家主義頗為類似,不過由於國家的興起多由霸道與武力強制而成,而民族的結合則完全出於自然,無絲毫勉強成分,而是以民族自決為原則。

 

故民族主義的主旨:一在促進中國國際地位之平等。

 

二在提倡世界上各弱小民族都有自決的機會。

 

三在發揚中國固有之道德、知識及能力,以保持民族獨立的精神。

 

四在吸取國外之所長,以補中國之不足,而成為日有進步之民族。

 

在民權主義方面,國父主張民權主義在提倡人民政治地位的平等。

 

國父認為,革命的原始本意即在打破過去種種人為的不平等,使每個人民都能在政治上具有平等的權利。

 

唯在政治地位平等之後,還須作到「平人事之不平」,如此才能匡正歐美追求齊頭式平等所產生之流弊。

 

方法是希望人人能以服務為目的,而非以奪取為目的;

 

聰明才力愈大者,能為愈多人服務,如此才合乎平等的真義。

 

國父在民權主義中提出了「權能區分」的原理,認為政權歸人民所執掌,而治權則歸政府掌握。

 

此種區分,雖然瑞士已有前例,不過國父又基於我國固有文化傳統而將人民政權增加為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而政府治權則增加為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與考試等五權。

 

所以民權主義是全民政治的根基,其主要內容一為民權主義的目的在使人民於政治上立於平等地位,沒有貴賤貧富之分。

 

二為權能區分,政府有充分權力治理國家事業,人民有充分權力督促政府政務之推行。

 

民生主義為社會主義的一種,但國父為避免混淆,並不用社會主義,而代之以民生主義。

 

國父雖然同意馬克斯(K.Marx,1818~1883)的部分看法,但卻認為歷史的重心在社會,而非物質;

 

社會進化的重心則在民生,而非階級鬥爭。

 

為了達成民生主義的實現,國父提出了兩種具體的方法:(1)平均地權:由政府依照地價課稅或政府照地價收買。

 

(2)節制資本:包括節制私人資本與發達國家資本。

 

並進一步規畫新中國的建設藍圖。

 

所以民生主義能糾正資本主義及馬克思主義的流弊,確切解決國民生計問題,以求人民在經濟地位上之平等。

 

由於三民主義一直是中華民國憲法中所明定的立國精神,因此許多學者也針對三民主義與教育的關係做了詳細的研討,而提出「三民主義的教育哲學」。

 

如崔載陽分析了三民主義教育哲學基礎有四:(1)力行哲學,源於國父的「知難行易」學說。

 

(2)民生哲學,源於國父所言「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經濟的中心」。

 

(3)心物合一哲學,源於國父「精神與物質二者本合為一」的觀點。

 

(4)天人合一哲學,源於國父「從人形再進化而入於神聖」的思想。

 

崔氏並依此四個基礎,又闡發了三民主義教育哲學的四個基本觀點:(1)在教育本質論方面:主要是根據心物合一哲學來解決「教育究竟是什麼」的問題。

 

依據三民主義來看,教育過程應該是人類生活的向上發展。

 

所謂「生活」即是要以民生哲學為基礎,其進程始於自然生活、社會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求保求養與求育求樂,而終於人類生活的互保互養與互教互樂。

 

而所謂的「向上」,即是要以「力行哲學」為基礎,其進程始於好學、力行與知恥,而終於全心的「擇善固執」。

 

(2)在教育內容論方面:根據民生哲學來闡明教育的內容與材料。

 

教師在處理教材時,不僅應熟悉教材的內容,更要認知普遍人性的組織及功能,及學生特殊的需要與志趣,因材施教。

 

(3)在教育方法論方面:國父曾將人類文明的演進分為「不知而行」、「行而後知」與「知而後行」三個時期,其起點在行。

 

運用在教育上,即是「做」、「學」、「教」三個階段,其起點在「做」。

 

國父重視力行哲學的觀點,與杜威(J.Dewey,1859~1952)由「做」、「學」而至「思」的教育觀點頗為接近。

 

(4)在教育目的論方面:崔氏認為三民主義中「促進世界大同」的最高目的貫通了個人、國家與世界的教育理想,也綜合了歷來教育目的中「自然發展」、「社會效率」與「文化陶冶」的諸種學說。

 

楊國賜分析三民主義的教育思想,認為包括三部分:(1)民族主義的教育思想:在發揚民族精神、鍛鍊國民體格,以爭取民族的生存與獨立自由。

 

(2)民權主義的教育思想:在培育守法精神、自治能力,以建設自由平等的社會。

 

(3)民生主義的教育思想:在養成勤勞習慣、生產能力,以發展國民生計、提高國民生活水準。

 

總之,三民主義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建設三民主義的新中國,更進而促成國際間的親善合作,以實現大同世界的崇高理想。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