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三達德】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18 17:57
標題: 【三達德】

三達德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三達德係指智仁勇三者而言。

 

孔子嘗以此三者為君子之道,如在[論語.憲問篇]中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後[中庸]以智仁勇三者為三達德,其言曰:「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這裡所說的五達道,即五倫;

 

智仁勇三者,則為三達德,「所以行之者三」,即以三達德來行五達道。

 

「所以行之者一也」,此處所謂「一」,則指「誠」。

 

智仁勇三德在我國先秦儒家典籍中常分開來講,而把三者合論的,除前引孔子之言外,[禮記]中亦需三者並舉,如[禮運篇]載:「子曰:『用人之知,去其詐;

 

用人之勇,去其怒;

 

用人之仁,去其貪。

 

』」[中庸]有:「子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及「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人類的活動永遠離不開「知」與「行」的,而一切知行活動的本源,則完全受著人類心性的支配。

 

性是「天命」的,也可說是天賦的,是指人類與生俱來,生生不已的動能而言。

 

這種動能,照[中庸]所說:「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

 

概可分為兩大類,一為仁性,是人類上貫於精神性天道的成己的力量,一為知性,是人類上通於物質性天道的成物的潛能。

 

前者係行(誠)的活動的根本,為知(明)的實踐;

 

後者是知(明)的活動的泉源,為行(誠)的依據。

 

仁性與知性,非但為人人所共有,而且是相互影響的。

 

也就是說,人如果呈顯了部分仁性,必能連帶呈顯部分知性,這是就人的先天潛能的作用來講的;

 

同樣的道理,如果人發揮了部分的知性,也必能連帶發揮部分的仁性,這是就人的後天修學的效果來說的。

 

人類就是這樣藉著後天修學努力以觸發先天精神的潛能,再由先天潛能的發揮,來促進後天修學的效果。

 

在天賦(自誠明)與人為(自明誠)力量的交互循環作用下,由偏而全的逐步將知性與仁性盡情發揮出來,最後達到「止於至善」也就是「至誠」的境地。

 

這種徹上徹下,通內通外,合天人、知行而為一的工夫,便是孔門修學的一貫主張。

 

上述所謂的「智」指的就是「明」的工夫,所謂「仁」指的便是「誠」的工夫。

 

至於「勇」,則可說是人在認知(明)及成德(誠)上,不可或缺的一種助力與推力,是原本伴隨著智(明)與仁(誠)而存在的,是與仁、智(知行)(明、誠)不可分割的。

 

關於勇與知、仁的關係,可引[孟子]所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及朱熹之言:「知言則義精而理明,所以能養浩然之氣,如言正是格物、致知。」

 

以為說明。

 

這裡「知言」就是「不惑」的意思,亦即知性的高度發揮。

 

所謂「善養吾浩然之氣」也就是「養勇」的意思。

 

[孟子]又說:「志,氣之帥也;

 

氣,體之充也。

 

夫志,至焉;

 

氣,次焉。

 

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這裡指出「養勇」的根本工夫即為「持志」,也就是發揮仁性。

 

等到知性、仁性得到充分發揮,那麼所養之氣(勇),便能「至大至剛」,能「配義與道」,使我們在「成己」和「成物」兩方面都能「止於至善而不遷」。

 

也就是合「智仁勇」三達德為一的「至誠」、「至聖」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說「從心所欲不跪矩」的境界。

 

[孟子]書中記載孔子弟子子貢的話說:「學不厭,智他;

 

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這裡將仁、智並舉而不講勇,應該解釋為仁者智者心裏,勇融合在仁性知性之中,三者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論語]有:「仁者必有勇」,而[中庸]亦說:「知恥近乎勇」,便是此義。

 

另[中庸]又說:「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朱熹於此曾就達道與達德加以解釋,說:「知之者之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謂達道也。

 

以其分而言,則所以知者,如也;

 

所以行者,仁也;

 

所以至於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

 

以其等而言,則生知安行者,知也;

 

學知利行者,仁也;

 

困知勉行者,勇也。」

 

這裡朱熹把生知安行說成智,學知利行說成仁,可能不太合理。

 

因為生知安行,是就天賦(性)來說的,是以仁為主的。

 

學知利行是就人為(教)來說的,是以智為主的。

 

[論語]中記載孔子之言說:「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故以生知安行為「仁」,學知利行為「知」的說法較為妥切。

 

[中庸]作者把智、仁、勇三者,都看作是「性之德」,合為三達德,而「所以行之者一也」,這裡的「一」則指的是「誠」。

 

後來朱熹的注解是:「一則誠而已!

 

達道雖人所共由,然無三德,則無以行之,達德雖人所共得,然一有不誠,則人欲間之,而德非其德矣。」

 

程伊川也說:「所謂誠者,止是誠實此三者,三者之外,更別無誠。」

 

所以[中庸]更說:「知斯三者(指智仁勇),則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