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觀〕】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八觀〕是劉劭所著〔人物志〕中卷第九篇篇名。
內容在根據人的行為檢驗人物的才性。
共提供了八種不同的方式作為觀察的角度。
分別是:「觀其奪救,以明閒雜;
觀其感變,以審常度;
觀其至質,以知其名;
觀其所由,以辨依似;
觀其愛敬,以知通塞;
觀其情機,以辨恕惑;
觀其所短,以知所長;
觀其聰明,以知所達。」
「觀其奪救,以明閒雜」之意,如仁出於慈,仁愛見諸於行動,慈心則是內在的感動。
但是有些人是「慈而不仁」,看見可憐的人可能憐憫流涕,但若需要分惠時卻又吝嗇,則吝嗇淹沒了仁。
所以慈心不能克服吝嗇,就不能表現仁愛。
仁必有恤,有仁而不恤者,是恐懼奪其恤;
厲必有剛,有厲而不剛,是欲望奪其剛,都屬此類。
「觀其感變,以審常度」是說常人厚貌深情,所以要從觀其「辭旨」,明察其「應贊」入手。
議論清楚正當,是明明白白的表達方式;
訥言默識,是深奧的表達方式。
能適當運用這兩種方式的就可以說是通達之人。
說話閃爍、沒有根據又不正當的,是閒雜的人;
能洞燭機先,先識未然就叫做聖;
能思考深奧的事理叫做叡知;
見識過人叫做明智;
表現時又能韜光隱晦叫做有智慧,精微平常的事都能洞察叫做神妙;
美好奇妙的事都了然清晰叫做疏朗;
越測越深叫做實,偶然合事,徒事炫耀叫做不實;
自己愛表現長處,則於德有不足;
不矜伐自己的才能,則於德有餘。
從表情、動作、言辭三者觀之,如果所說的話很和悅,而神情並不符合,就表示表裡不一;
言不中聽而神情誠摯,是不善於辭令的人;
話還沒說而怒形於色,是憤怒填胸的人;
將要說話而藉生氣表達的人,是想強人聽他的話。
三者合觀,雖有變化,仍然可知。
「觀其至質,以知其名」是指除非是聖人才有中庸之質,否則偏材是各以勝體之質為名,如果有二至(兩種材質)以上,相互發用,則令名由此建立;
骨直氣清,則休名生;
氣清力勁,則烈名生;
勁智精理,則能名生;
智直彊愨,則能名生。
集於端質,則令德濟;
再加上學,則文理粲然。
「觀其所由,以辨依似」是教人辨別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方法,就是觀察其根據。
如「直者亦訐,託者亦訐,其訐則同,其所以為訐則異。」
直質而又溫和的人為德,直質而好攻訐的人為偏頗,純訐而不直的人為依似。
偏頗和依似表面相同而其實不同。
如輕易承諾的人,表面像剛正,其實是寡信;
不斷換方式,表面做多能,其實是無實效;
銳意躁進的人,看似精明,其實是不能久耐;
譴責人的人看似精察,其實是瑣碎煩亂;
好行小惠的人看似施惠,其實終將無成;
表面迎合別人的人看似忠誠,其實是陽奉陰違,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例子。
有大用權宜之行的人,看似大奸,其實有功;
大智慧的人看似愚蠢,其實內心澄明;
博愛的人看似飄渺,其實博厚;
正直的言諫看似攻訐,其實忠誠;
此皆為似非而是之類。
「觀其愛敬,以知通塞」是說愛是情親意厚,讓於內而感於物;
敬是嚴肅其容,謹慎其行,見於外而正物。
人情之質有愛敬之誠,但是愛不可少於敬,少於敬則廉節的人歸向他,而眾庶則否;
愛多於敬,則廉節的人不願親近,眾人可樂致其死命而效力。
與是通,不與是塞。
「觀其情機,以辨恕惑」是說明處人情之樞機,以辨別是推己以度人,抑是固執己意。
人情皆欲處上而惡居下,皆喜杼其所能,而惡不杼其能,皆好自伐而惡人犯其所乏,皆欲處前不願居後,皆欲求勝而不欲下人,皆欲掩其所短而見其所長,故人之情莫不欲遂其志而處上,所以君子接物,人犯之而不與計較,能以己度人,小人則否。
「觀其所短,以知所長」是說偏材之人不能圓融無礙,故有所短,如直之失是訐;
剛之失是厲;
和之失是愞,介之失是拘。
失則為短。
故有長者,在偏材之人表現,必有其短以為徵,有短者之徵,未必有長。
「觀其聰明,以知所達」是說人物以聰明為尚,以之帥仁,則無不懷恤;
以明帥義,則無不勝任;
以明入理,則無不通達。
如果缺乏明智,無以能遂。
所以好名而實不充則迂虛,好辯而無條理則辭煩,好用法而不能深思則刻削,好使術而計不足則詭詐。
以上八種觀察人情的方式謂之八觀。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