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貫之】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孔子與曾參討論什麼是「道」的問題,告訴曾參說:「吾道一以貫之。」
孔子認為他所說的道,雖然包羅萬象,按其理實是一貫的。
孔子走後,其他的門弟子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
曾子回答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兩字的涵義,照朱熹的解釋:「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另外,在〔中庸〕第十三章中,孔子曾講過「忠恕運道不遠」,可見「忠」和「恕」離開孔子的「道」不遠,但並不等於「道」。
「忠」和「恕」是達到「道」的方法。
而孔子一以貫之的「道」,正確的解釋應該是「仁」,「忠」和「恕」是達到「仁」的方法。
孔子的思想,是以「仁」為中心,他在講人生的意義或人類行為的標準,或探討人與人相互關係的時候,總喜歡提出一個「仁」字,作為最高的目標。
孔子把「仁」或「道」,若得比一個人的生命還要重要,所以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又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一生論仁的話極多,專就〔論語〕一書來講,全書五百零八章中,論仁的有五十八章,占全書九分之一強。
〔論語.里仁篇〕一共有二十六章,其中論仁的有六章,占全篇章數四分之一弱。
孔子所說的「仁」,意義非常廣泛,可包括忠、愛、勇、恭、寬、信、敏、惠等各種德目,是道德的總名稱。
蔡元培說:「孔子所說的仁,乃是統攝諸德,完成人格之名。」
胡適之則說:「仁是理想的人道,做一個人須要能盡人道,能盡人道,即是仁。」
孔子所說的「道」,也就是指與生俱來的「仁心」。
天理人心都融合在「道」中,能「存誠」即「盡仁」,能「盡仁」即「盡道」,是一貫的。
孔子所說的道,以孝弟之道、君子之道為根基,推演為邦國之道、平天下之道,以至通於天命、極於性命之善道為歸結,也是一貫的。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