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羅馬歌劇院芭蕾舞團】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13 04:35
標題: 【羅馬歌劇院芭蕾舞團】

羅馬歌劇院芭蕾舞團

 

RomeOperaBallet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組織、機構、職稱

 

舞團。

 

1928年成立於羅馬歌劇院,該劇院原名為柯斯坦斯劇院(TeatroCostanzi)以紀念其建築師多朗利高.柯斯坦斯(DomenicoCostanzi)。

 

當時在此演出最負盛名的舞作有盧依吉.曼佐堤(LuigiManzotti,1835-1905)的《西伯1878》(Seba)、《極緻》(Excelsior,1881)及《邱比特》(Amor1886)。

 

二十世紀初最為人所稱道的演出是「俄羅斯瑟給狄亞格烈夫芭蕾舞團」(BalletsRussesdeSergeDiaghilev)1911及1917的兩次演出;

 

一次是《LesFeuxd´Artifices》的首演,配樂為史特拉溫斯基(IgorStravinsky)、燈光由齊亞哥莫.巴樂(GiacomoBalla)負責,另一次是馬辛(LeonideMassine)作品《LesFemmesdeBonneHumeur》。

 

1926-1928年劇院重修,並成為一個由政府出資,羅馬市長主持,但實質上充分自治的劇院,1928年成立了一個自己的芭蕾學校,同時亦成立了一個永久性的舞團,同年首演由卡賽拉(AlfredoCasella,1883-1947)配樂,伊蓮娜.里歐尼多芙(IleanaLeonidoff)編舞的《LaGiara》,早年著名的代表作,是重演佛金(MichelFokine)的《彼得洛希卡》,並由佛金主演。

 

1943年聘請了俄國編舞家羅曼諾夫(BorisRomanov)為藝術指導,展開豐富而穩定的芭蕾演出活動,1938-1945年米洛斯(AurelioMilloss)成為該團藝術指導,引進了一系列結構性改革,並引進了現代芭蕾、整合了當時著名的義大利音樂家及畫家協助演出。

 

戰後因被指控未能抗拒法西斯及德國之領導,其藝術指導一職又再回到羅曼諾夫手中,後者重建了舞團的古典芭蕾之劇目,並開放與國外主要舞團如「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美國芭蕾舞劇團」、「紐約市立芭蕾舞團」等合作,美勞斯主政期間主流的舞藝集中在拉邦(RudolfvonLaban)學說的中歐形式上,舞團較重視表達的內涵,技術層次因不被重視而衰落,而羅曼諾夫的再度主政,因當時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名氣的風行草偃,所以聘請了好幾個著名的英國導師,一反中歐風格。

 

到了1980年代,一系列的藝術指導,均致力於經典的重建;

 

如《吉賽兒》、《灰姑娘》、《胡桃鉗》、《睡美人》、《唐吉訶德》、《奇異的滿州人》(TheMiraculousMandarin)。

 

舞團最輝煌時期大約是1963-1969年馬斯摩.博堅安基奴(MassimoBogianckino)任藝術總監時,其間促成了1966年艾瑞克.布恩(ErikBruhn)、紐瑞耶夫及卡拉.法拉契(CarlaFracci)同台演出,三人當時均處於顛峰狀態。

 

1980年代以來演出場次偏低,(一年三次室內演出及一次室外演出),師資不足排練場地缺乏,儘管寄身在一個不重視芭蕾的劇院之下,舞團仍發掘了一些著名舞者如Terabust、LuckTruglia及RaffaelePaganini等。

 

1989年Terabust被聘為羅馬劇院芭蕾學校總監,1990年同時接管舞團,身為該校所培育出來者,並曾任職於舞團,深知問題所在,本應對舞團發展有所幫助,但經數年的努力,Terabust終於在1993年辭職轉往米蘭發展,目前「羅馬歌劇院芭蕾舞團」在馬里歐.皮斯東尼(MarioPistoni)領導下,舞團正進行重整中。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