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舞】
PaYüWu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民族舞蹈
舞名。
漢代著名舞蹈。
此舞根據巴地(四川)渝水(嘉陵江)沿岸少數民族賓人的勇武精神和舞蹈素材編成,用於鼓舞兵將士氣,以壓倒和制服敵人。
舞蹈極有特色,巴渝人猛銳善舞,早在商朝末年已為人知,曾對推翻紂王暴政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華陽國志.巴志》載:「賓民多居(渝)水左右,天性勤勇」。
「銳氣喜舞」,「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
漢高祖招募賓人為前鋒,觀其作戰勇猛,又善歌舞,十分喜愛,認為此即「武王伐紂之歌也。
乃令樂人習學之」,並將此舞歸入樂府(見《漢書禮樂志》)。
其舞蹈內容是宣揚武功威德,類屬武舞。
《晉書.樂志》記載該歌舞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辭本歌曲總四篇」因歌詞難懂(疑用巴渝賓人族語編成),於魏初由王粲向巴渝首領李管(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本作「李管、種玉」清酌)種玉了解歌的含意經考校後將其改為「矛渝新福歌曲」、「弩渝新福歌曲」、「安台新福歌曲」、「行辭新福歌曲」。
行辭以述魏德,其表演方式為舞者皆執羽籥,或用牟弩、干(盾)、戚(斧)。
《巴渝舞》下傳多代,曹魏黃初三年(西元222)改其名為《昭武舞》,晉代又改稱《宣武舞》(《晉書.樂志》)唐列《巴渝舞》入「清商樂」中(《舊唐書.音樂志》)。
歷代雖有更名改辭者,卻始終舞相傳習,不變其舞。
《巴渝舞》是古代西南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舞蹈,從漢至唐流傳千年,在我國歷史上有重要影響。
另有史書稱《巴渝舞》即《鞞舞》如《隋書.音樂志》載:「《鞞舞》漢《巴渝舞》也。」
《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稱:「《鞞舞》梁謂之《鞞扇舞》即《巴渝》是也。」
但郭茂倩據考證否定此說,認為漢魏二歌舞詞各異,非一舞二名,只因梁陳時代「鞞舞前作巴渝弄」,而誤認為是一舞二名,此說較合理可信。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