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
Overture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舞蹈與人文
音樂類型名。
一、序曲是歌劇或有戲劇性的大型的聲樂作品,在開幕前,由管弦樂團奏出的樂曲。
十七、十八世紀的歌劇在啟幕前都由管弦樂團演奏一段稱為Sinfonia或Introduzione的序曲,同時期也有些序曲用為戲劇行動前之前奏。
最早期歌劇還沒正式的序曲出現時,只由歌唱者先一段開場白。
孟特威爾第(C.Monteverdi,1567-1643)在《奧菲歐》(Orfeo,1607)中,首先把一段觸技曲置在開場白中演奏,並承傳文藝復興時代貴族的宮廷娛樂演出前奏出一段鼓號曲之傳統。
十七世紀後期始稱為Sinfonie的義大利序曲,其形式可為一段簡短的和弦導奏,亦有發展成多段式類似奏鳴曲或歌曲体(Canzona)的序曲。
到後半期威尼斯歌劇的序曲分為兩個樂段(或兩個樂章),第一樂章是二拍子,第二樂章為三拍子,並用小號演奏為主。
1681年亞力山大.斯卡拉悌(A.Scarlatti,1660-1725)發展出一種新形式快-慢-快三樂章序曲(最後的快樂章多數採用吉格舞曲或快梅呂哀舞曲)這種三樂章序曲,後成為義大利序曲的標準。
1658年法國宮廷作曲家兼舞蹈大師盧利(J.B.Lully,1632-1687)在他芭蕾作品《阿爾斯狄安納》(Alcidiane)中,應用了一種只含兩個樂章的序曲,法文稱為Overture,其第一樂章為慢板2拍子,以符點音符節奏為其特色。
第二樂章為快板,採用復格式三拍子或混合拍子。
當第二樂章近尾段時,樂曲又漸回到第一段之素材,形成類似二段式的形態,這種二段式序曲成為法國序曲的標準。
法國序曲是來自宮廷芭蕾的進場曲,另一方面也受到阿勒曼、庫朗舞曲和威尼斯的二段序曲之影響。
後來德國和英國的作曲家也採用法國序曲於其組曲作品中,如巴赫(G.S.Bach,1685-1750)的四首管弦樂組曲都使用序曲為樂曲之標題。
1730年左右,義大利序曲又發展成拿坡里序曲,這種序曲的形式是把第二樂章省略或縮減成一個短的節句,然後直接導入第三樂章,因此形成類似奏鳴曲的呈式部和再現部。
莫札特(W.A.Mozart,1756-1791)在他的歌劇《費加洛婚禮》(TheMariageofFigro,1786)中採用一個樂章的序曲,把最後結尾舞曲抽出,代之以第一段的快板主題,這種一個樂章的序曲又稱為反始序曲(DaCapoOverture)。
反始序曲也被應用在十八世紀的神劇和清唱劇中。
葛路克(C.W.vonGluck,1714-1787)於1750年曾使用一樂章序曲,但後來他又回復使用傳統的三個樂章序曲。
他強調音樂與戲劇相融,注重用序曲來表現及預告歌劇的情節,其觀念影響到後來的海頓(F.J.Haydn,1732-1809),莫札特和貝多芬(L.vanBeethoven,1770-1827)。
古典時期的序曲結構。
常使用奏鳴曲式,以慢的導奏為開始,有類似交響曲第一樂章之傾向。
浪漫時期的序曲越來越注重使用歌劇的主題為序曲之音樂素材。
如韋伯(C.M.vonWeber,1786-1826)的《魔彈射手》(DerFreischütz,1821)之序曲。
這種主題式的觀念也影響到後來小歌劇(Operetta),清歌劇和音樂劇中之雜曲式序曲。
有些作曲家如貝利尼(V.Bellini,1801-1835),多尼才悌(G.Donizetti,1797-1848),和華格納(R.Wagner,1813-1883),卻採用不同的獨立形式序曲,如前奏曲及自由形式的導奏曲,於其歌劇作品中。
二、音樂會序曲,這是十九和二十世紀的音樂曲目之一,這種樂曲使用歌劇的序曲形式,可能是受文學、歷史或其他相關藝術之啟發,但完全是以音樂形式的表現為主。
例如孟德爾頌(F.Mendelssohn,1809-1847)的《仲夏夜之夢序曲》(A.MidsummerNight´sDream,1826),白遼士(H.Berlioz,1803-1869)的《洛馬狂歡節》(RomanCarnival,1843)和《海盜》(TheCorsair,1831)等。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