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靈】
L´ombre;Shade,the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芭蕾
舞名。
三幕舞劇。
菲利浦.塔伊歐尼(FilippoTaglioni,1777-1871)編舞,摩烈(Maurer)作曲,菲得洛夫(Fedorov)、歇爾可夫(Serkov)、歇尼安(Shenian)與羅勒(Roller)舞台佈置,Mathieu服裝設計。
1839年11月22日首演於聖彼得堡的波修瓦劇院(Bolshoi)。
舞劇中的幻影是位吸入有毒花朵遭謀害女子的幽魂,在愛人的朝思暮想下,回返人間與他跳舞;
舞台上的她幾乎雙足不著地,好似懸浮在半空中跳舞。
這是一齣激發奇想的典型「白色芭蕾」(BalletBlanc),是瑪麗.塔伊歐尼(MariaTaglioni,1804-1884)令人驚嘆的傑作之一,1839年結束聖彼得堡巡演的紀念之作。
依慣例,巡演季的最後一個星期,每天都更換輪演她不同的成名之作。
《幽靈》的演出,讓觀眾瘋狂,舞者謝幕了三十次,瑪麗.塔伊歐尼用了七種語言,流淚激動的向觀眾道別;
團員帶著花,聚集在她的化妝間,場面感人。
勒文生(Levinson)說:「三年後的一場拍賣會,又讓群眾情緒沸騰。
能夠買到她用過的傢俱的人,就好像就能跟她共享舞蹈的榮耀一般。
競標者不放過舞劇《仙女》(LaSylphide,1832)的任何紀念物,尤其是一雙她穿過的舞鞋,舞迷視之如天使羽翼,得標價高得驚人!」
浪漫文學先驅雨果(VictorMarieHugo,1802-1885)在一本向塔伊歐尼致敬的書中:「獻給妳的雙足,妳的翅膀!」
的譬喻成了至理名言。
《幽靈》最特別的地方是飄浮的幻影、變形、迷霧與瀑布的效果;
第一幕中有一系列的石印畫片描繪出九種景緻,此外用了多面鏡子將飾演幽靈的舞者的動作反照出來;
最高潮是「幽靈之舞」(PasdeL`ombre),多次被爾後其他舞劇剽竊使用,如凡妮.塞莉特(FannyCerrito,1817-1909)的名舞劇之一《愛婷》(Ondine,1843)。
1844年巴黎的首演,女主角仍是瑪麗.塔伊歐尼,也是她告別歌劇院的最後舞作(早在1843年3月29日演出時,她即宣布要結束統領舞蹈界21年的舞蹈生涯),詩人繆賽(AlfreddeMusset,1810-1857)寫了一篇傷感的詩文追念她:「假如妳不再跳舞,請妳只是走離陰暗的舞台,不要連妳所創造的幻影都一起帶走,留給我們吧!」
不過Lapresse的舞評中,詩人高替耶(ThèophileGautier,1811-1872)卻首次發表相反的論調(塔伊歐尼一度曾是他的偶像),認為她是隻浸濕了翅膀的優雅鳥兒。
1846年《幽靈》在義大利米蘭的斯卡拉劇院(LaScalaTeatro)演出時,變成兩幕四景,仍由菲利浦.塔伊歐尼編舞,作曲者換成維維亞妮(Viviani),首席舞者有瑪麗.塔伊歐尼與卡特(EffisioCatte)。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