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涼樂(伎)】
HsiLiangYüeh(Chi)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民族舞蹈
樂舞種類名。
隋、唐(西元581∼西元907)「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之一部。
自南北朝(西元420∼西元589)興起至唐武則天(西元684∼西元704),數百年間,西涼樂皆為主要的燕樂。
其間亦有著許多的演變過程。
「西涼樂」是以其地名之,西涼(今甘肅西北河西走廊一帶,以涼州為中心)地處中原通西域的交通要津,歷經漢、鮮卑、匈奴、氐等族之統治,其樂舞不僅融合了中原與當地的文化,並羼有西域文化,故風格特異。
西涼樂最初稱為「秦漢伎」,《隋書.音樂志》:「西涼樂,起於符氏之末,呂光、沮渠蒙遜等据有涼州,變龜茲聲為之,號「秦漢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謂之「西涼樂」。
……至魏周之際,遂謂之國伎」。
隋代設「七部樂」與「九部樂」,將之列為第一部。
煬帝大業中(西元605∼西元618)再將國伎改稱「西涼樂」。
其樂至今尚能見諸史籍者,唯三曲二舞。
三曲:歌曲「永世樂」、解曲「萬世豐」、舞曲「于闐佛曲」;
二舞:獨舞《白舞》、四人舞之《方舞》。
舞者身穿紫色絲面布裡夾衣,五彩接袖,白色寬口褲。
腳穿烏皮靴,頭梳假髻,插支玉釵。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