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無調性音樂】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10 22:59
標題: 【無調性音樂】

無調性音樂

 

Atonality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舞蹈與人文

 

音樂名詞。

 

與調性音樂相對立,這種音樂出現於二十世紀初期,它摒棄傳統調性音樂使用的緊張與解決「屬音與主音和聲」關係,不以大、小調來限制和弦的選擇與進行。

 

建立無調性音樂的先驅者荀貝格(A.Schönberg,1874-1951),他的目的是解放和聲,主張音階中十二個半音都能獨立及自由地運用,消除不協和音必須要解決的觀念。

 

從歷史的觀點來看,無調性音樂的觀念其實是沿著西方傳統逐漸發展成形的。

 

十八世紀早期的作曲家,已開始利用連續轉調或半音暫時掛留的技巧,來造成調性暫時不穩之感覺效果,巴赫(J.S.Bach,1685-1750)的《半音幻想曲》(ChromaticFantasy)便是一例。

 

後來華格納(R.Wagner,1813-1883)更進一步把這種技巧發展到極至。

 

到了德布西(C.Debussy,1862-1918)時,他建立獨樹一格的印象派音樂。

 

利用三全音及全音階造成不穩定的和弦及音樂色澤效果。

 

這些都可以看成是無調性音樂出現之前兆。

 

荀貝格是第一位正式提出及有系統發展無調性音樂理論之作曲家,他早期的無調性音樂作品,大量使用半音階及厚密的音程配置,完全脫離古典的和聲理論與規則,1921-1923年他建立十二音列──系列音樂理論與技巧(Twelve-ToneSerialTechnique)。

 

無調性音樂的高潮是在1960-1970年間,其後熱潮漸退,荀貝格的傳人貝爾格(A.Berg,1885-1935)實驗了無調性與調性音樂的混合應用,擴大半音系統的範圍及應用,Pantonality就是指這種作曲法。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