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一瓢醫案】 [打印本頁]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01:36
標題: 【一瓢醫案】

一瓢醫案

書名 一瓢醫案

作者 薛雪(薛生白),清·吳金壽子音篡

朝代 清

分類 醫案

引自:http://jicheng.tw/jcw/book/%E4%B8%80%E7%93%A2%E9%86%AB%E6%A1%88/index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01:38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7 01:51 編輯

骨小肉脆,定非松柏之姿。脈數經停,已現虛勞之候。先天既弱而水虧,壯火復熾而金燥。

歲氣一週一損,豈容再損?

秋風乍薦已傷,難免重傷。

證具如前,藥惟補北,非敢說夢,聊以解嘲:

生地、沙參、地骨皮、麥冬、金石斛、生鱉甲。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01:39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7 01:52 編輯

蘇祿國貢使久咳不能臥案:辨八方之風,測五土之性,大率貴邦偏在中華之巽上,箕尾之前,翼軫之外,陽氣偏泄,即有風寒,易感易散。

來此華夏,已屬三焦。

況不得臥下,肺氣大傷,止宜潤降而已:

蜜炙枇杷葉、麥冬、川貝、甜杏仁、經霜桑葉、米仁。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01:39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7 01:52 編輯

《內經》謂:骨肉柔脆之人,其質本弱。然以脈症較之,其咳原屬手太陰得之。

聞先一人補之,後一人瀉之,邪則從補而升,元則由瀉而虛,竟成廟兵出而岸兵入也。

亦參末議,共博一笑:

北沙參、燕窩、桑葉、冰糖、川貝母、紫菀。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01:40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7 01:52 編輯

少腹有形隆起如阜,上至心下則厥逆。來疾去駛,雖大力人拒之不能卻。

上則人身為之上竄,下則人身為之下墜,不能強掙。

一翕一辟,一上一下,乃至人身上下如舂杵。口鼻兩陰之血,隨其上下溢出,群醫不能治。

余思此症載在《難經》,特未曾縷晰示人耳。

且云:「此物伏在臍旁上下則少楚,伏入臍中則少安。」可見臍旁兩穴,亦與此條相合,且弗揭明其義,一任群公思而得之可也:

用薄荷湯送下神秘丸。

以病人自思此湯飲之,其物倏伏而不動,故亦用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03:13

素來擾虧根本,不特病者自嫌,即操醫師之術者,亦跋前疐後之時也。


值風木適旺之令,病目且黃,已而遺精淋濁。少間,則又膝脛腫痛不能行。


及來診時,脈象左弦數,右搏而長,面沉紫而時時作嘔。


靜思其故,從前紛紛之病,同一邪也,均為三病,次第纏綿耳。


由上而下,由下而至極下,因根本久撥之體,復蒸而上為胃病,是腎胃相關之故也。


倘不稍為戢除一二,但取回陽返本,竊恐劍關苦拒,而陰平非復漢有也。謹擬一法,略效丹溪,未識何如:


羚羊角、木瓜、酒炒黃柏、伏龍肝、生米仁、橘紅、馬料豆。


鬁勞得愈,如麟毛兔角。或叩之瓊台丹扃間,求金光一葉,庶幾悅然:


小建中湯。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03:17

脈象右三部洪數弦急並現,左上數中緊。先患陽精不升,次及於陽絡不固。


蓋至陰生陽,不屯失精為先天,至陽出陰,失蒙吐紅為後天。是有形始兆之後,復現先後天俱病。即察至真有餘之軀,亦不足以供其漸耗。


今將投味厚入陰者乎?

抑投味薄清陽者耶?

竊恐山川草木,皆不足以還返金品。莫夫大藥金丹,周天火候耳。


然又不可不以服食之方佐之,擬候尊師同訂,終慚布鼓。希諒之:


建蓮肉一斤(帶心撲如麻子大,飯上蒸、曬九次為末),麥冬肉一斤,嫩荷葉半斤,頂生地四兩,金櫻子半斤(去毛)。


以上四味熬膏,同蓮肉粉杵為丸幾,秋石湯送五錢。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7:58

抑鬱頓挫,侘傺無聊,心乃偏倚,十二官皆無主,則陰氣並於陽也。投以重鎮之劑:


生鐵落、鬱金、半夏、苦參、橘紅、茯苓。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01

陽極升而不入,陰鬱沉而不附,是以有晝無夜,離明當午而睡,水漸衰矣。治以交陰陽,引衛入營。毋云血家忌半夏也:


半夏、酸棗仁、生地、生甘草、糯米、茯苓、米仁、去油乳香。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02

暑熱時邪,病經二十日。諸法具備,何必問途於蹇足,既承觸暑相招,勉爾揮汗撰方:


川連、半夏、生甘草、淡芩、茯苓、生薑。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02

此症原屬胃乏沖和之氣而起。要之沖和之氣,即太和元氣。位天地,育萬物,無非此氣。

少有不足,已非所宜,況大有所損乎?

拙見宜謝絕一切,高養山齋,餌以藥石,廓然世外,庶幾霍然。

若在操觚蓮幕,非所宜也。

吾聞君子贈人以言,愛人以德,故瑣屑及此:


旋覆花、木瓜、生穀芽、炙草、代赭石、白芍、糯米汁。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04

病更節後,醫曆多人,朝張言熱,暮李論寒。臟腑各有受盛,運氣各有翕辟。渺爾一軀,遍嘗補瀉,不病亦病矣。宜守正持法,幸勿好大喜功:
 

當歸建中湯。


脈弦勁如循刀刃,全無沖和之氣。


水氣太過,金令不及。


從後來者,謂之賊克。


苟非致太和之氣,以消乖戾,必至陰失潛藏,陽無所倚。


履霜堅冰至,豈可不未雨而綢繆乎?


老子云:「齒剛則折」,殆其是也。


切囑切囑。


此方存之,期於左券。


炙甘草、北沙參、料豆皮、冬桑葉、生白芍、麥冬肉。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04

中土以嵩高而定八方之位,是蜀在坤矣。

毓斯境者,脈宜緩而流利。

今洪搏太過,面黃氣重,幸在浙已久,若處故鄉,是脈象當血溢。即日回蜀,宜早服丸以滋之:


六味地黃丸。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10

清貴之脈,類多六陽,次則六陰,是皆純淳之象。

今體稟六陽,是一徵也。


息分九候,位分三部。


雖一部之中,均察臟腑,而左部顯然者,心肝腎三臟。


今寸來空大,是心不藏神也;


關脈滑數,木無水養也;


尺來浮大,水氣不衡也。


火以木為體,木以水為母,先天一氣,由是通明。


故知離中偶畫生陰,心氣日欲下交;


坎中奇畫生陽,腎氣日欲上承。是即心腎一交也。


丹訣云:「水火相交永不老」者,此也。


無非尋常日用之間,心欲寧,肝欲和,腎欲實。


庶無恍惚悸動以及肢末不利,而四體泰然矣。


謹疏一方,先滋營衛,頤養之法,再圖疏呈:
 

人參、棗仁、遠志、當歸、炙草、熟地、茯神、元參、白芍、木香。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11

脈象較前稍和,兩手平均,俱就六陽本體,可蔔無外來之氣,惟營衛少虛耳。


但觀簿書旁午,是心陰不得不養,腎陽不得不藏,以供日用之精神,以副臨民之至意。


先配湯藥,帶往省中,日進一劑培補;


隨配膏丸相繼。


憲體精神,自當日臻康泰矣:


人參、棗仁、歸身、炙草、茯神、元參、白芍、杞子、熟胡桃、桂圓肉。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12

《內經》稱三陽結乃成膈者,單指太陽、陽明、少陽也。


今從脈色較之,少陰與厥陰亦病。


若以填補下焦為首務,固所當然,但胃關一部,從何飛渡?


且有一團鬱火,挾木邪橫亢於中州,得熱為伍,愈肆倡狂。


苦寒勢所不容,甘寒勢不容緩。


倘令肺不生津,大腸不生液,津液愈虧,為病癒繁矣。


且逆上者,肝邪也,水不生之耳;不納者,胃病也,肺氣不降耳。


一身之中,津液真精,皆為切要。


愚見專事於此,未識如何?


先進五汁飲,次商投藥可也:


蘆根汁、甘蔗汁、茅根汁、鮮藕汁、水梨汁各一杯,生薑汁、沉香汁各一小匙。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13

診得脈象,惟有虛細無力,弦象俱退。


手足顫振,此元氣虧弱之徵。


前此投藥,俱無少效者,蓋為元氣不克載藥行令耳。


今元氣一日不復,則病機一日不退。病機與元氣本不並峙,此長彼消,理之常也。


據愚見,湯藥在乎其次,必以直走先天之品劑為膏丸,朝斯夕斯,久久自足。


元氣元精,一朝而復,後天飲食,不強自強矣。


因此症非暴感內傷,不必數更方,以苦陽明胃口。


且經不云乎「適於胃者為補」。


煎藥久服,適於胃者否耶?


愚自吳中承給諫公之命,來斯一診色脈,固知不出此理。


勉為鎮台留三日者,一則感鎮台下士之隆,一則為給諫公篤親之愛,而欲浙中諸醫,一批隙導窾,以報鎮台。


今參脈症,毋事更張,直補先天可也。


議呈煎膏丸三方。


煎則暫用,膏則時時頻服,丸則清晨為定。


俟填補二十日外,便有消息。


尚當叩階復診如何?(方未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14

尊體本陰虛,陽氣並邪獨發,熱廿余日不解。


蓋陰液枯,不能作汗,邪亦不解也。


連劑養陰之後,邪少松則大汗泄,是云行雨施,品物咸亨之候,何疑其脫耶?


但弱體久病不解,元氣愈虧,此邪稍出,大汗作,亦屬接補關頭,不容少懈耳。


心靜,則氣定而神住,切不可憂擾神氣,致陽氣上升。


至囑至囑:

人參四錢,熟地一兩,抱木茯神二錢,天冬三錢,製首烏五錢,左顧牡蠣六錢。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14

脈空弦,腹中急痛,肝病也。


治肝不應,治脾亦良法也:


粗桂枝一錢,沒藥五分,白芍二錢炒黃,甘草一錢炒黑,琥珀一錢,飴糖錢半。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15

骨小肉脆,本非松柏之質;


補瀉溫涼雜投,豈是濟生之術?


幸能食便實,秋令尚可扶持。


然破(月困)脫肉,側眠經阻,醫者猶然夢夢,何也?


僕老不談醫,聊書數語,並擬一方:


熟地、炙草、當歸、生左牡蠣。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16

十二經皆有咳,胃病安得不咳?


況此土病於金臟,而腑亦病,於此而求其痛與瀉,一在於胃之上脘,一在於肺之腑,所以無從蹤跡也。


仰屋圖維,必須分兵合剿。


乃得擬一法,請諸道長。


以此而益精之,或當芻蕘可采,為蝦力於行舟何如:


江西赤石脂六兩(緞),炒黑乾薑一兩。

二味為末,黃米飯為丸。


人參一錢,炙黑甘草一錢,大棗五錢,飴糖五錢,桂木一錢,酒炒白芍二錢,煨熟生薑一錢。


水煎一次,去渣,送服前桃花丸三錢。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17

病本濕溫,元氣不能載邪外出,有直犯中焦之勢矣。


擬梔、豉上下分開之,薑、芩左右升降之,芳香之草橫解之,以冀廓清諸邪。


未識得奏膚功否:


黑山梔、淡芩、川鬱金、生香附、炒香豉、生薑、鮮石菖蒲、生甘草。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21

病久緒紊,終不離乎厥陰一臟。


今商佐金氣以暗制之,營滋氣以撫綏之,實太陰以堵禦之。


亦子貢存魯,霸越滅吳之意:


羚羊角、人參、製首烏、清阿膠、麥冬、云茯神。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21

診得真氣久不周於四肢,又暴受暑邪類中,遺溺目瞑,脈弦數而上承魚際。


肝風為足厥陰,暑風為手厥陰,手足兩經得病,瘖而不能言者不治。


且移至近地涼處為病室,外解暑邪,內用對證之藥以救其逆:


羚羊角、竹茹、連翹仁、鮮桑枝、半夏、鮮石菖蒲根。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22

人生五十,一臟衰,況向六乎?

所患聚訟者,皆主腎臟。

蓋以所述,大旨在扼定脾此,則樞機得,而四運成矣:


獨朮膏,先用十斤可也。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23

真氣已漓,病何能愈?

有愈之方者,其仙乎:


歸芍六君去甘草,鮮桑枝煎湯代水。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23

此太陰被濕氣薰蒸,無清肅之權,木無畏,右肩臂漸顯不仁之象。


曲蘖傷生,而尚甘之,我不解也:


生米仁、鮮蘆核、生地、嫩桑枝、白歸身、赤芍。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24

人身之脈,胸走手,腹走足,八十丈周於一身。


未有沉寒筋之損而不及於下者,先後異時,為患則一。


非鮑姑之艾,文伯之針不能愈。


內服八味湯可也:


桂附八味丸。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24

佞布之人多嗜,積鬱之人多火。


久而久之,佛鬱之性,飆發波掀,若狂若魅。


藥石既不能與,先與丹藥焚於室中,以辟易其狂悖可也:


如意丹七丸。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25

鬚眉自落,皮毛淖澤,脈來浮澀,此風也,非衰白也。


三十六種,同出異名,非淺可之疾。


夏月宜食香風蛇(即俗名黑風蛇也),與雞煮食之:


白歸身、白麻、赤芍、生地、早蓮草、僵蠶、銀花、茺蔚子、夏枯草。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26

頭痛,窅不見人為一忌;


肝風,嘔吐膽汁為一忌。


相與有年,知已惟此一人,豈宜坐視。


務得挽回為妙,然國有數存焉者矣:


沮膽湯去枳實,加天麻、鉤藤、桑葉。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26

是證究屬肝風,則厥陰一經,未易制也。


在古法:


有鎮攝一法,有培土禦之一法。


所以東垣有半夏天麻湯,而景岳又撰左歸以補其闕略。


今二法皆不能純用之矣,擬出入一方備采:


人參、焦朮、茯苓、柏子仁、半夏、陳皮、熟地、白歸身、炙草、鱉甲。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27

久咳移邪犯胃,因咳而肺肅無權,故氣升逆。


勿用瀉損肺氣之藥:


水梨去心帶皮搗爛,絲綿濾清,慢火熬成膏,收入磁瓶內,蠟封口。


每日開水送五錢。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28

陽明脈實,氣急而喘,壯火食氣,消爍真陰。

夏氣開張而劇,剝棗時坦境也。

此刻不能他圖,姑與溫膽湯,少衰其熱,以保傷金:
 

溫膽湯。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29

體盛之人氣必弱,寒熱乍起,即現小便短數,頭項瞤動,舌乾齒燥,氣促,脈左弦右弱,渴不欲飲。


皆元不勝邪之象。


恐其乘津液之衰,遽而內陷,宜謹慎斟酌,緣此時正當燥令故耳:


天花粉、卷竹葉、厚橘紅、青蒿梗、麥冬、六一散。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29

脈數,五六日不更衣,舌黃唇焦。


胃熱熾矣。


況前服之藥,皆辛溫耗陰之品,今非寒涼不可。


然宜小心保護為主,因熱邪深入陰中,而陽氣獨亢耳:


川黃連、枳實、瓜蔞、赤芍、生甘草、陳皮、杏仁、木通。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30

病之原,由食柿過多,得寒而起。於茲二十余年矣。


要知柿為西方之木,其實稟秋金之氣而成,其與肺金同氣相求,可知其邪入肺,發為氣哮,久則腎水無本,虛而上泛為痰。


胃為貯痰之器,所以降氣湯、六君子,由肺及胃,皆得小效。


而不除要莒,與即墨不拔,齊地終非燕有,況脈象尚悍,當深入病所為是。

擬仲景方法:


甜葶藶,苦葶藶、大棗。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31

嗽而失血,已逾三載,纏綿不已,色黯脈弦,嗽益甚,環口色黃。


由於肝脾,及於腎,上藏為其所取,給而不能應矣。


飲亦從而為患,逐之不得,滋之無功,遷延日損,莫可彌縫。


當取其中以冀流布,庶幾近之。


擬宗建中法,加以滌飲之品,俟陽明升而繼以大補太陰,然後漸入純陰之法,否則非治也:


小建中湯去薑,加茯苓、薑皮。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31

古人造字,兩火著力為勞,故為君相二火而說。


溫補中州,以靜痰之源,補下焦以益水之源。


但病勢已深,恐非一擊可破也:


熟地、枸杞子、元參、牛膝、茯苓、紫石英。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32

橫則為三坎,豎則為川水,中間一點真陽,水虧則露,為龍火,□為震,震下之陽,與之同源,升為雷火,所以雷為木屬,皆陰中之火也。


純陰之藥,愈潑愈熾,一切草木,無能制之。


當用一元丹,久服愈矣:


澹秋石五六觔(斤之異體字),紅棗漿為丸。


早服五六錢,晚服二三錢,以陽秋石少許點湯送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32

脈弦數,尺獨大,咳而喉痛失音。


乃數載失紅之後,其陰虧火炎,不言可喻矣。


唯有至靜之品,引陽潛入陰中,庶近《內經》之旨。


然須作靜攝工夫,使陰秘陽密,得坎離相交之力為妙:


熟地、海石粉(搗爛)、金石斛、北沙參、茯苓、麥門冬、生白芍、龜腹板、山藥。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33

形忽漸瘦,脈虛極,氣怯偶咳,目黑脈弦,忽忽不樂。


補氣補血,人所知也,宜將陰獸,引入陰中,藥猶得力。


早晚捕獺一頭,取肝陰乾,用鹿角膠,各於木器杵碎。


早服鹿角膠末一錢,晚服獺肝末一錢,皆開水送下。


此常用百日之法,今擬煎方先服:


人參、茯苓、菟絲餅、南棗、焦冬朮、炙草、枸杞子。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8:34

左關搏指急疾,右關弦大。


無胃氣不歸元,充海無根。


右關如是,當劇於春;左關如是,當折於秋。


恐左關為應,勉擬古人乙癸同源之治:


大生地、女貞子、枸杞子、茯神、元參、懷山藥、紫石英。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9:51

病起於費心勞碌,風寒不節,遂至咳嗽吐痰,久則內傷。


內傷者,內中臟氣傷也,即古人所謂虛勞證,總不得愈。


必須絕去費心勞碌之事,一毫凡念不起,助之以藥,或可延年:


麥冬、阿膠、桔梗、炙草、沙參、米仁、茯苓。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9:52

此痧勞也。


由於太陰傷損,日傳至足少陰。


脾氣少溏,則入下藏也。


百無一治,速宜返棹,閉關靜養。


方一首奉贈,日飲可也:


熟地、阿膠、百合、枸杞子。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9:53

花甲之人,兩尺獨大。


二藏已衰之際,豈宜如此?


急進已癸同源之法可矣:


熟地、女貞子、菟絲餅、茯苓、元參、早蓮草、枸杞子。


蜜丸。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9:53

此真陰虧證,俗名百日勞也。


稍有伏暑,所以寒熱愈甚。


惜乎治之不早耳:


熟地、茜草、青篙、元參、滑石、丹皮。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9:54

坎中一畫,真陽孤飛於上,一交已午之月,神水金丹,亦奈之何:


老生薑、天冬、懷牛膝、甘草、川石斛、元參、女貞子。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9:55

稟性好食辛,醫書云:「多食辛,令暴卒。」


今診得色脈形骸俱憊,不須暴卒,亦不長生。


自宜持其病。


令先服三生欲:


生地黃、赤茯苓、麥冬、粉甘草、生米仁、紅棗。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9:56

此一損證也。


從上損之下者。


一損肺,肺再傳心、傳肝,傳脾,傳至腎,則骨痿不能於床。


斷不可再投理肺,以速其損。


怕豬肚丸可服:


豬肚丸。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9:57

未過五旬,形脈色俱衰,叩之連喪三子。


得不如是耶?


況復傷其孫乎,此非藥餌所能者也:


川貝母、生地、茯苓、麥冬。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9:57

脈得數而且弦。


此陰虧症也,並非外感。


今以虛火升而頭痛,漸有金水兩傷之勢。


靜攝乃得,藥餌其次也。


熟地、女貞子、麥冬、龜板、元參、澹秋石。


棗漿為丸,開水送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9:58

肺為水主,熱淫則融,融則水源竭矣。


土為金毋,不承則金無生,金土金水三臟日澌,苟無玉液,神精安能返?


既憊之有形,雖擬禁方,亦據古人之常談耳:


葦莖湯。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9:58

心陰虛則易汗,肺陰虛則多嗽,肝陰虛則火升,腎陰虛則發熱,脾陰虛則便塘。


非一真陰乎,怯症之漸也。


但知頭痛醫頭之為良醫,不知履霜堅冰至,君子其為憂危之心也:


炒白芍、小生地、麥冬、棗、桂枝末、炙甘草、青篙梗、雲苓。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9:59

診得脈細數而微,舌乾黃,下利,身焦燥而不潤。


此為下多傷陰,熱邪因之而內陷,大可慮也。


治法輕以清其邪,苦以泄其熱。


未識應否:


川連、小生地、人中黃、淡豆豉、木通、金銀花。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19:59

飲食不和者,太陰虧也。


葛稚川《肘後方》有一味治虛勞之法:


少陰厥陰虧者,鹿角散;


太陰虧者,神麯散。


今用神麯散:


真陳六神麯研細炒香四兩。


每食後,用開水調服二錢。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20:00

中焦為氣血津液朝會之所,今診得胃氣不能脈中流布,其亦元氣中餒也。


酸以攝泄,辛以流動,惟甘以以培養,因增腫患而卻之。


擬方備閱:


橘白、灼艾、醒頭草、麥冬、木瓜、五味子。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20:01

厥有十四。


泄為一法,鎮為一法。


曲直太過,不特侮土,並其上不畏金,鎮法恐其格不相入,因其勢而利導之,然後潤之滋之。


鮮有不濟者:


羚羊角、金鈴肉、生甘草、淡吳萸、黑穭豆、生白芍、雲茯苓、川鬱金汁。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20:01

仲景書云:「瘧脈自弦」。


一句開盡人天眼目。


今三部九候之中,並無一毫弦象可見,與正氣相戰者,非比春之風、夏之暑、南方之瘴也。


於此推之,思過半矣:


草果仁、炒厚樸、陳皮、白茯苓、製蒼朮,炙草。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20:02

脈愈按愈大,可知陰氣不足,瘧邪得以深入。


漏蘆、鱉甲,補陰太過,非花甲勞心之體之所宜,汗泄過多,陽氣亦慮,胃間伏邪,水飲不入,種種皆所一不勝也,豈宜再從汗解耶?


病者小心,醫者慎之:


人參、蔻仁、淡黃芩、生牡蠣、生地,陳皮、小青皮、生首烏、新穀、薑汁。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20:03

明系肝風上冒,左尺脈碎亂搏指,此乙癸同源,腎肝同病也。


但少陰之脈,不至於巔,惟陰能至。


以肝為重,腎次之:


羚羊角、生地、半夏、白芍、當歸身、陳皮、茯苓、菊花、女貞子。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20:04

此由金水不相承挹,故咳久不愈。


切勿理肺,肺為嬌臟,愈理愈虛。


證不可泛然滋陰:


北沙參、整玉竹、云茯神、川石斛、甜杏仁、生扁豆。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20:04

短氣失音,喉中時作水雞聲,右脈如革,面浮色痿,肺胃應之,心下痞硬。


補瀉紛更,動無一效。甚於水令,劇中春候。


擬進葦莖越婢成湯,進飲三劑:


石膏、桂枝木、白芍、杏仁、冬瓜子、生米仁。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20:05

屬濕溫,化在三焦,充斥腠理。


誤傷手太陰、足太陽之氣,必致漸入虛損一途,非病之過,治之過也。


必移入高明靜虛之寶,治以百日之遙,庶幾得之。


擬方開太陽,益太陰:


淡乾薑(同五味子搗爛)、茯苓、地骨皮、桑葉、生扁豆、生甘草。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20:06

弦動無情之脈,即名胃少。


雖非《難經》所謂但弦無胃,而久病有此不宜。


莫因失血而久進純陰之藥,陽氣抑而陰無所寸恃也。


拙見且進甘溫:


建中湯加人參、炙綿耆、歸身。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20:07

病在奇經,治他經不應。


要知血行清道,便知清氣不肅,所以鼻紅昏暈。


二者皆出督脈,好異無用。


以古法之法治之,自效。


生地、犀角、廣圓核、側柏葉。


右蜜丸。


早服五錢,晚服三錢,開水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20:08

暑者,熱中之陰邪也。


心先受之,侵入胞絡。


怠惰不語,神昏肢冷,為不治。


今脈遲軟,漸有是機,四末漸冷,竟有內閉外脫之虞。


急用通陽救逆之法,仿右大順散之義。


未識何如:


桂枝、半夏、焦白芍、炙甘草。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20:08

右脈芤搏,耳聾,血下溢,寒熱不已。


陰絡所傷,而厥陰不攝。


當從至陰中宣出熱邪,是存陰第一義也:


青青、白知母、生白芍、炒黃柏、鱉甲、鮮荷葉。


元米一合,泡湯為水。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20:09

右脈一息七至弦,右脈一息六至緊(原書即為兩個右脈:出自《浙江中醫雜誌》),咳而不得息。


陰氣已弱,金水同受病。


且議景嶽六君煎投之:


金水六君煎。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20:09

素有喘症,形氣怯弱,咽痛不腫,時咳。


此新感風溫在肺,氣不下肅。


尚宜清降:


桑葉、白沙參、塊茯苓、杏仁、川貝母、南棗肉。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20:10

稟質既薄,咳紅,極易傷陰。


不可理肺,緣水出高原,肺主氣母,藉以生津補液,周環百脈故耳:


生地、清阿膠、枸杞子、料豆皮、麥冬、百合。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20:12

昨所同議之方。


以兩關按之,脈弦。


特借仲景旋覆代赭法,同四磨飲投之。


旋渡有轉旋之功,代豬為鎮墜之品,鹹寒可降,酸可入肝;


四磨則漸摩運化,使手太陰得行清肅之令,足厥陰無克侮之暴。


今診得兩關弦象已減,面浮少退,是藥己應,而暴渴欲飲,則仍然如故。


是則陽明之府,中垢不去,煎熬津液,下流一日不通,上流一日上泛。


雖有補虛之策,孰敢泛投?


且其虛脈虛象,顯然彰著,勢不容緩。


前既借仲景之法,以退兩關之弦,此獨不可借仲景急去宿垢以存津液?


然未可以子和霸法投之。


擬以緩法,推陳致新,仍候昨日兩道長印可何如:


旋覆花、代赭石、人參,煎送沉香化氣丸二錢五分。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20:14

滋營養液膏:


女貞子、廣皮、乾桑葉、熟地、旱蓮草、白芍、黑芝麻、枸杞子、鮮菊花、歸身、黑穭豆、玉竹、南燭葉、白茯神、沙蒺藜、炙草。


右前十四味,各四兩,後二味各二兩,天泉水、桑枝火熬成膏,收入真阿膠三兩,煉淨白蜜三兩,磁瓶貯好。


每日卯時挑服五六錢,開水送下。

 

此方為林下服食之大藥,肝氣不和之妙品。


貞、蓮二味,法二至以暗轉陰陽;


佐桑麻,為調風氣應候,播植生機;

助以杞、菊,為升降之春秋,亦承流以宣化,歸、芍辛酸,一通一泄,使無或滯之情,地黃、蒺藜,一填一養,不致肌虛之困;


穭豆滋水息肝;


南燭培元益氣;


茯神、玉竹,為營衛報使,橘紅、甘草,為喉舌真司;阿膠濟水造成,激濁揚清之凜冽,蜂蜜一花釀就,和風甘雨之仁慈。


服之不特調元卻老,且以見天地之生生有如是也。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20:15

心脾雙補丸:

人參、元參、五味子、遠志肉、麥冬、茯神、酸棗仁、柏子仁、於朮、川貝、生甘草、苦桔梗、丹參、生地、川黃連、金華香附、朱砂。


右為末,用桂圓肉熬膏代蜜,搗丸如彈子大。


每晨嚼服一丸開水送下。


經云:「女子以心脾為立命之根。」


凡心脾氣鬱,鬱則從火,久久不解,漸耗五陰。


特制此方,有通有補,允與丹溪、立齋諸公相頡頏者。


方義蓋取人參養心氣,麥冬益心津,生地、丹參益心陰,茯神、遠志安心神,五味、棗仁收心液,川連、甘草瀉心陽,桔梗利心氣,朱砂鎮心怯,白朮健脾陽,香附暢脾陰,川貝療脾鬱,特重其數,以對待心脾二臟,龍眼代蜜,大補心血,甘草和脾。


丸如彈大,細嚼吞下,不致直趨下焦,其功倍著矣。


名曰心脾雙補法。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7 20:16

治產後少腹結瘕:


人參、雲母粉、當歸、金鈴子、生地、吳茱萸,炒血芍,炒白川芎、乾漆、製香附、藕粉(生用)、老白韭根。


右為末,真神麯糊丸綠豆大。


每日百丸,空心開水服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10-28 00:17

發表完畢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